北区建友善商店网络 为拾荒长者提供休息补给空间及停泊手推车
本港有不少长者每日穿梭在街头巷尾拾荒,然后变卖手中物换取报酬,一部手推车为拾荒长者提供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载著他们微薄的收入或心灵的寄托。然而这部“揾食工具”若存放不善就会被食环署没收。
一个名为“拾连”的外展计划,近期在北区邀请12间店舖建立“回收友善商店网络”,由店主提供休息及补给空间给拾荒长者使用,甚至在店舖范围提供停泊手推车位置的“避风港”,营造友善社区。
不想独留家中 拾荒竟日仅百元收入
住在上水的吴婆婆原先居于古洞,后因有危楼情况,被恩恤安置到上水,但仍习惯每日凌晨5点45分搭巴士到古洞街市拾荒,收集纸皮、汽水罐等,“好多㗎会,一个礼拜有一大袋……一千个(汽水罐)”,但一日收入约100元。
接触吴婆婆三年的社工透露,吴婆婆的丈夫回内地探亲时不慎中风病发,在内地留医,医药费昂贵,令她的经济负担百上加斤。后来丈夫不治离世,吴婆婆独自居住而感空虚,故以拾荒寄托心灵,社工表示,“有时佢(吴婆婆)都会话,佢唔想匿喺屋企,因为佢匿喺屋企就会胡思乱想。”
用拐杖步行仍拾荒 为打发时间
王婆婆通常执拾纸皮及胶樽,有一次参与回收活动赚取了4000积分,换到一支食用油及两包米,“今朝执到十几廿个(胶樽),行出去氹氹转个球场啊”不过她觉得执拾纸皮报纸赚取很少,“好少钱㗎咋,十蚊八蚊㗎……赚唔到十五蚊”。
王婆婆因为曾经弄伤腰及腿,所以出行都用拐杖,而儿子结婚搬离家后亦有付给她充足的生活费,但她仍乐于拾荒,“得闲过头,无聊过头……打发下时间,当散步咁。”
回收友善商店网络 供长者休息及泊“车”位
“拾连”计划建立“回收友善商店网络”,现时主要集中于上水及粉岭区,约12间店舖如餐厅、回收舖及生活用品店,店主可以提供休息及暂放手推车空间予拾荒长者,或提供食物饮料、药品等物资。其中一间餐厅老板亦提供餐厅后巷的私人空间给拾荒长者停泊手推车。
新设计手推车提高安全
此外,“拾连”与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共同设计专门为社区回收工作者而设的手推车。该手推车特设响铃及煞车掣,可供拾荒长者在街上推车时提醒路人避开及煞车,加强安全。另外亦设有工具箱可摆放𠝹刀等工具及私人物品。
计划开展至今,透过外展形式于北区、油尖旺及土瓜湾区接触超过 200 位社区回收工作者,并向约 80 位会员提供职业支援服务和关顾服务。该计划希望这群长者的贡献被社会肯定,亦透过“社区回收”这项独特的工作,连结各行各业,为香港缩造一个回收友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