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区新公屋地盘现百年鼠疫坟场遗址 区议员倡妥善保育
政府提出在坚尼地城加惠民道及前摩星岭平房区开设公营房屋项目,近月就工地平整及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有区议员指出涉事工地位置正是前公民村鼠疫坟场遗址,亦有保育团体发现极具历史价值的坟场石碑,估计1894年本港爆发鼠疫后设立。他指鼠疫坟场文物有超过120年历史,极具历史、教育、保育、甚至旅游价值,中西区区议会议日前就事件作出讨论,惟土木工程拓展署及古迹办均未有派员出席,对此感到遗憾。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复指,顾问公司认为目前无法确立有关碑石与鼠疫坟场的直接关系,不过署方会要求承建商收集和暂存在工程范围内发现的碑石,并联同相关部门制定合适方案处理碑石。
中西区议会列议程讨论 区议员促勿成主教山翻版
中西区区议员彭家浩上月向区议会呈交文件,就“坚尼地城加惠民道和前摩星岭平房区公营房屋发展”对鼠疫坟场文物的影响表示强烈关注。彭家浩在文件中指出,涉事的前公民村鼠疫坟场遗址中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坟场石碑,而工地平整及基础设施工程即将上马,鼠疫坟场文物的未来广受社会关注。他认为,政府应当有长远思维妥善保存、保育并展示文物。
彭又指,中西区区议会于2020年讨论过相关石碑保育事宜,议会的立场为先保育好前公民村内的鼠疫坟场碑石,然后才平整兴建公屋;而土招署委托顾问公司就碑石的历史进行评估,过往在区议会中汇报,仅指顾问公司未能确立有关碑石与鼠疫坟场之间的直接关联。彭因此向土拓署提问,查询现时顾问公司就碑石的历史评估进度、为何未确立到碑石与鼠疫坟场之间的直接关联等等,并问到古迹办会否对相关碑石进行文物价值研究和评级,以及是否曾就此向土木工程署提供意见和技术支援。
早前(7月21日)中西区区议会举行文化、教育、医疗、康乐及社会事务委员会会议,土拓署和古迹办均未有派员出席。土拓署及房委会在综合书面回复中指出,坚尼地城加惠民道和前摩星岭平房区公营房屋发展将会分两期发展,预计在2022年年底开展工程、并于2028年起楼宇建筑分阶段落成,惟当中未有就碑石事宜作出回应。
古迹办:坟场、碑石等不属构筑物涵盖类别名单不作评级
古迹办则在书面回复中指,古咨会于2017年3月的会议上,经讨论后议决将不属于一般建筑物或构筑物所涵盖的项目,例如坟场、碑石等,纳入“不属于一般建筑物/构筑物涵盖类别”的名单,现时不会对名单上的项目进行评级,因此古迹办并没有计划对相关碑石进行文物价值研究和评级。发言人续指,土拓署委托的顾问公司已完成研究,顾问公司认为现有的资料不能显示有关碑石与鼠疫坟场有直接关联;指出如碑石的文物价值日后能够确立,古迹办欢迎土拓署提出保育方案,并会就方案向该署提供技术意见。
现时中西区区议会只剩下3名议员,会议中彭家浩指出,土拓署的回复过于简短;杨浩然建议出信追问。杨哲安则指出,石碑本身不算大型,假如不能原址保留,希望能放到其他博物馆内;他认为政府可参考美利楼的做法、汲取深水埗主教山的教训,不要将古物“打烂”,让它们能为下一代提供教育作用。
翻查资料,建于1925年的“公民村”位于西宁街及域多利道交界山坡,又称摩星岭平房区,其在2002年拆卸后荒废,有保育人士于17年在公民村遗址发现一批刻有编号的碑石,经翻查文献后,发现1894年本港爆发鼠疫,由5月至9月间有2,500多人丧命。当时港英政府在加惠民道的疫症医院旁(即公民村遗址)设临时坟场,安葬鼠疫死者,因此坊间有意见,怀疑相关碑石极有可能是鼠疫坟场遗下的遗物。
土拓署:顾问认为目前无法确立碑石与鼠疫坟场直接关系
土木工程拓展署发言人表示,在工程设计阶段时委托顾问公司就有关前摩星岭平房区原址怀疑属鼠疫坟场的遗址进行研究和调查,经仔细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档案记录,包括1901年的宪报指定坚尼地城及长沙湾等地区用作鼠疫坟场,遂归纳坚尼地城及摩星岭一带在不同地点曾于上世纪用作坟场,惟有关文献和档案记录并没有显示坟场的确实位置及范围,亦没有记录坟场安葬人士的身份及死亡原因。
至于碑石方面,发言人表示,顾问公司亦就拟议工程项目附近发现的一些碑石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碑石散布在不同地点,破损程度和完整性、形状、大小、刻文字体等不尽相同,有些碑石刻有年份,有些碑石只刻有编号,亦有些碑石刻有名字及籍贯等。顾问公司推断这些碑石可能来自不同时期及不同坟场,随着有关坟场被清拆或迁移时遗留下来,用作前摩星岭平房区的建筑物料。
署方指基于以上调查结果,顾问公司认为目前无法确立有关碑石与鼠疫坟场的直接关系;尽管如此,在工程展开时,会要求承建商收集和暂存在工程范围内发现的碑石,并联同相关部门制定合适方案处理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