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塘重建|精修古董表工匠未获发牌 成区内唯一“三无”档户
观塘巿中心重建项目开展至今已逾十年,附近商店及小贩均陆续被安置。一些依赖观塘以往独有的街道文化下,应运而生的工匠亦因而渐渐没落,当中有一名钟表匠因错过当年食环署一次性的工匠登记,使他苦等多年仍未获当局发牌,成区内唯一“三无”工匠,即无登记、无发牌及无安置。
现时,年过六十的钟表匠佘先生仅希望求一个安置,让他不用一搬再搬,惟食环署仅指钟表匠并未有在署方13年前进行的街上无牌经营工匠业务商贩调查中进行登记,亦未提事后安置安案,令对方只能委身正在拆卸的建筑地盘外挣扎求存。
裕民坊另一表匠获划位经营 其他工匠退休或安置入巿集
在观塘市中心近旧裕民坊一带建筑物已陆续拆卸,部分想平整土地用铁丝网围封,亦有部分仍在拆卸中,外部用围板封起,并搭建临时钢架石桩供行人走过。目前上址共有两名钟表匠仍在经营,其中一位是位于裕民坊76号外行人路的骆先生;后者则是同仁街行人路一带摆档的佘先生。观塘区议会上月一份文件指出位于裕民坊76号外行人路的钟表匠拟获发牌,并会安置到协和街93号对出行人天桥底行人路,届时表匠会有一个面积大约0.2平方米的固定档位继续经营,惟只字不提佘先生的安置方案,令他成为区内唯一一个“三无”工匠,即无登记、无发牌及无安置。
不在香港错过登记期限 自此成册上隐形工匠
年过60岁的佘先生感到无奈,并指近年来食环署没有联络过他。他忆述,2009年食环署于观塘进行工匠登记时,因他当时有事处理,未有在香港,故错过登记期限。虽过去一直向署方争取登记发牌,惟至今仍未有回音。随著观塘重建开展,多年来佘先生已一搬再搬,2年内因应附近工程影响下已搬迁不下4次,在旧裕民坊拆卸后,更大大影响到其生意,以前旧裕民坊有大量小巴及巴士站头,不少客人途经光顾,但如今车站已搬入现时凯汇地下的裕民坊新公共运输交汇处,人流大减,佘先生仅希望获当局发牌安置:“即使放我入裕民市集都好过无!”
多年来关注裕民坊重建的“活在观塘”版主袁智仁表示,2017年时观塘市中心共有5名工匠,当中包括补鞋匠福嫂、钟表匠骆先生、钟表匠佘先生及两位现已退休的工匠。福嫂于去年被安置到裕民市集;骆先生将拟获发牌;佘先生则至今未有任何安置。
袁智仁表示,佘先生过去曾多次与食环署会面,亦有往来,故肯定署方知悉佘先生的存在,加上于2019年的区议会中曾通过动议要求食环署向巿中心工匠发牌,当中亦包括身为钟表匠的佘先生,惟署方多次以2009年所进行的一次性工匠作为统计标准,并以佘先生未有在调查中登记为由,多年来未有发牌及妥善安置。
袁智仁:赶不及登记就当工匠不存在?
他指当局多年来亦未有再正式统计工匠的数目:“只要系𠮶日𠮶人系𠮶刻唔喺度,就当佢唔存在?”袁智仁认为食环署说法奇怪,负责发牌的食环署及主导重建的市建局部均有责任安置佘先生,尤其是佘先生懂得维修古董钟表,这个技术在本港买少见少,行业具独特性,当局应好好正视。既然裕民市集的空置率达3成,而早前亦有补鞋匠福嫂迁入的先例,促当局尽快发牌及妥善安置。
就观塘钟表匠佘先生未有安置,食环署回复查询时指署方现正跟进具怀旧本土文化特色的无牌街头工匠(包括钟表匠)的发牌事宜。在获得区议会支持及其他部门批准后,会考虑在原址或其他适合辟设固定摊位的地点发牌,让已登记的工匠申请固定摊位(工匠)小贩牌照,以便他们在获签发牌照后,可在适合地点合法地继续经营。根据记录,查询所指的钟表匠并未有在署方2009年就各区街上无牌经营工匠业务的商贩进行实况调查中获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