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中学生称欺凌事件中属“旁观者” 组织收集作品盼唤起关注

撰文: 吕诺君
出版:更新:

早前荃湾有女童在天台被多名女子连环掌掴30巴掌,集体欺凌事件再次引起全城关注,而近年除了校园内外的欺凌事件,网上欺凌也愈见普遍。有资深社工指,曾有一位患自闭症的事主在网上聊天中,被假扮成心仪对象的欺凌者教唆要其“剃光个头”;而多年来处理的个案中,除了被欺凌的青年,他也接触到很多人目击欺凌时不敢主动求援,这些“旁观者”事后常有愧疚感觉。
近日有组织开始收集以“你遇见过的欺凌”为题、由青少年创作的作品,希望唤起大众关注,并尝试理解作为目击者的想法和感受。

MWYO青年办公室指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公布的《跨国评估学生能力计划》,香港学生在学校遭受欺凌的普遍程度为29.3%远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MWYO在2019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亦指出,在欺凌事件中,除了受害者受到严重伤害,目击者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日MWYO举办“欺‘零’何时”作品收集活动,鼓励青少年以相片、电脑绘图、图画、文字、短片等各方式创作,分享或表达自己以目击者身份对欺凌的看法或反思,令更多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并借此唤起大众对欺凌的关注。

有自闭症学生被欺凌者要求剃掉头发 其父欲以牙还牙

香港圣公会九龙城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单位主任黄伟伦指,自己逾15年来曾在多间学校任驻校社工,见过大大小小的欺凌事件;近年欺凌行为更延伸至网上,令社工及学校更难处理。黄指,除了进行“起底”,也有欺凌者会伪冒身份,在网上假扮受害人的心仪对象,引他们说出肉麻对白后取笑,甚至要求脱裤自慰、将之“cap图”后在网上散播等。他透露,曾有患自闭症的同学在以上情况下剃掉头发,其父私下找到欺凌者,一度欲“以牙还牙”、要对方也剃掉头发来道歉,但同学却懂事地表示不愿见到,认为这样做只是“将痛苦传返畀人哋”。

除了校园内外有大大小小的欺凌事件,近年欺凌行为更延伸至网上,令社工及学校更难处理。(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社工指不少“旁观者”不自觉扮演“啦啦队”角色

黄伟伦指,虽然欺凌事件中,不少人会称自己只是旁观者,但其实并非人人都只是旁观,有人会不自觉中扮演了“啦啦队”般的附和角色,也有人是“帮手”协助欺凌行为;而事件过后,他们也有“玩大咗”的愧疚感觉。黄伟伦又分享,曾有学生多年后谈及欺凌事件,提到当年学校老师或社工没有与他们好好倾诉,以致至今仍留下阴影,因此社会的处理手法十分重要。他表示,学校很多时会希望大事化小、息事宁人,但网络力量“揿唔低”;他强调,教育、处理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MWYO青年办公室研究员陈宇谦表示,虽然近期教育局的调查中,涉及校园欺凌个案的学生数目总数见有下降,但提醒大家当中要考虑疫情下停课多时、以及网上欺凌有所增加的情况。陈又指,现时香港就“欺凌”行为仍未有清晰定义,相比南韩、澳大利亚等地方落后;而早前有统计指,在香港,有33.9%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在欺凌事件中属“旁观者”,他认为是不可忽视。

若旁观者目击校园欺凌事件时,可以帮助被欺凌者,或尝试要求同学不要欺负其他人,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出现。(资料图片/龚嘉盛摄)

陈续指,外国亦有很多文献指出,若旁观者目击校园欺凌事件时,可以帮助被欺凌者,或尝试要求同学不要欺负其他人,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出现,以及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因此今次活动与坊间常见的不同,除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更选择了关注“旁观者”,“欺凌系一个需要动员‘人’嘅行为,假如可以令愈来愈少‘人’参与,欺凌情况将可以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