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焚化炉选址屯门曾咀 上半年启动环评研究 全港物色更多地点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政府目前在石鼓洲旁兴建首个以先进焚烧技术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转废为能设施I·PARK1(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最快2025年投入服务。至于本港第二个焚化炉选址,亦有初步定案。
环保署今日(25日)表示,早前曾对屯门曾咀中部煤灰湖,作为其中一个转废为能设施可能选址进行深入研究,当局决定在今年上半年,对该选址再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及技术性研究。曾咀焚化炉初步设定处理量,约为每日4,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料连同石鼓洲焚化炉,两个设施每日共可处理7,000公吨垃圾。
为达到“零废堆填”目标,当局更预告,焚化炉工程或会陆续有来。环保署表示,计划同步展开一项全港性选址研究,物色其他适合兴建同类“转废为能”设施地点,并进行环评及技术性研究。当局强调,现代化转废为能设施会采用先进技术,并结合相宜的社区设施或绿色旅游概念,发挥一址多用协同效应。

I·PARK1预计将在2025年投入服务,处理能力为每日3,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环保署图片)

政府早于《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和《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要达致“零废堆填”及碳中和目标,香港除了推动全民减废及干净回收,必须具备足够的转废为能设施,以处理都市固体废物,为增设焚化炉铺路。

环保署今日表示,I·PARK1预计将在2025年投入服务,每日可处理3,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环保署指出,香港需要与时并进,兴建进一步的转废为能设施,才可把所有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全面资源化,并增加本港转废为能所产生的电力能源。

环保署表示,香港除了推动全民减废及干净回收,必须具备足够的转废为能设施,以处理都市固体废物。(资料图片 / 李泽彤摄)

屯门曾咀中部煤灰湖成新焚化炉选址

发言人指出,策划发展I·PARK1时,曾对屯门曾咀中部煤灰湖作为其中一个可能选址,进行深入研究。环保署会在今年上半年对这个选址再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及技术性研究,初步设定处理量约为每日4,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

展开全港性研究 物色更多建焚化炉可行地点

环保署亦计划同步展开一项全港性选址研究,物色其他适合兴建此类转废为能设施的地点,以及进行环评及技术性研究,当中会全盘考虑各项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可用土地面积、环境影响、废物运输安排、处理废物基建设施的布局等。这些现代化转废为能设施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结合相宜的社区设施或绿色旅游概念,发挥一址多用协同效应,让市民受惠更多。

新界西堆填区扩建缩至100公顷

现时本港透过两个堆填区平均每日接收共11,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发言人表示,在有足够的转废为能设施启用前,香港仍需要堆填区处理都市固体废物。在这段过渡期间,环保署两个位于新界的堆填区将会作有限度扩建。

就新界东北堆填区扩建工程的设计、建造和营运合约经过公开招标程序,由威立雅环境服务香港有限公司成功投得,相关建造工程将会于年初展开。

环保署将会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管制措施,除了增设对不同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及报告外,亦将设立专属的网站向公众发布环境监测及审核数据和结果。至于位于新界西的堆填区,其扩建计划规模已由原来约200公顷大幅缩减一半至只约100公顷,有关工程将于年内公开招标。

葛珮帆认为,当局必须向当区居民详细交代选址的原因及影响,让他们知道并非兴建会污染空气、释放毒气的旧式焚化炉,摒除负面印象。(资料图片)

民建联︰居民对于屯门选址有强烈意见及保留

民建联议员周浩鼎表示,居民对于屯门选址有强烈意见及保留。他指,居民虽理解政府要以转废为能设施,作为环保安排及达至减碳目标,然而对于选址屯门龙鼓滩则有所质疑。周说,该区原来已有已扩展堆填区及骨灰场,交通及整体配套则欠奉,质疑当局为何在交通配套全面欠奉情况下,拟于该处建本港第二个垃圾焚化炉。他称,政府原可于新界西北发展更多创新及先进工业,建焚化炉计划或与相关规划不相称,促港府向居民充分解释背后理据,听取市民意见,及研究其他选址可行性。

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主席、民建联议员葛珮帆表示,支持转废为能,达至零堆填,但认为当局必须向市民,尤其是向当区居民详细交代选址的原因及影响,让他们知道并非兴建会污染空气、释放毒气的旧式焚化炉,摒除负面印象。她指出,兴建任何设施要经过漫长时间寻找选址、环评、咨询等,若等垃圾收费推行后,再考虑会否兴建第三座焚化炉,或太费时,认为现阶段可先物色选址。

朱汉强表示,靠末端处理设施处理垃圾,属昂贵、懒惰、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资料图片 / 黄舒慧摄)

环团指靠末端处理治标不治本

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表示,去年公布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已预告,港府将靠大规模基建解决废物问题,但认为利用末端处理设施处理垃圾,属昂贵、懒惰、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料垃圾收费或助本港减少一至两成垃圾,单靠现有措施仍无法应付,不排除本港会有第三座焚化炉。

朱汉强认为,减废措施如垃圾征费、胶樽按樽制回赠等诱因不足,非强而有力措施,中产或以上阶层未必在意,直言作为减废“火车头”的垃圾收费,也令人感觉没有足够“柴火”走得快而劲,起不了积极作用,认为应优先增加减废诱因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