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洲龙母诞|迷你小岛藏七历史建筑 牛皮厂活化艺术空间变打卡点
坪洲只有0.99平方公里面积,小岛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部份建筑更获古迹办确定评级,适合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士寻幽探秘。近年有岛民进驻,将该处打造成艺术空间,成为旅游“打卡”热点,在疫情下吸引更多市民特意前来行逛。
坪洲约有6,300人,除有一座公共屋邨金坪邨及居屋坪丽苑外,居民分别居于元岭仔、南湾新村、第一新村、围仔村、围仔井新村、山顶村等村落。岛上没有任何私人汽车,居民只能以单车作代步,对外交通方面,则完全依靠渡轮。
岛上有不少历史建筑,已被评级的历史建筑包括位于北湾的中国大火柴厂;位于南湾的灰窰石厂遗址;坪洲石屋 ;坪洲牛皮厂以及坪洲山顶村义祠;天后宫及旁边的奉禁封船碑;其他历史建筑亦包括曾为岛上居民提供9年娱乐的坪洲戏院。
厂房规模曾称霸东南亚 大中国火柴厂已被拆卸
在2010年获列为三级历史建筑的大中国火柴厂,由上海火柴大王刘鸿生于1939年兴建,其时中国局势不稳,刘遂把资金撤走,本来打算在长洲设厂,惟火柴厂属危险工业而遭反对。适逢坪洲北湾的灰窰厂结业,于是他买下地皮,答应优先聘请坪洲居民,终于创下有近700名员工、18个部门及23个货仓的大型工厂,四周竖立石碑为界,成品远销至东南亚、巴西,属东年全东南亚最大规模的火柴厂。后来因日本大量生产打火机,令其产品销情渐差,工厂于70年代结业。
该地在20多年前由全国政协委员、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买入,2002年遭政府改划成住宅用地,2014年集团向城规会申请放宽该地的发展密度,最后遭否决。火柴厂遗址在2016年的面积已不足10平方米,当年为划界而立的石碑也大多失去踪影。发展局于今年4月交代过去5年被拆卸的历史建筑物,当中包括大中国火柴厂。
志仁学校曾为火柴厂员工提供教育
1935年成立的志仁学校,是坪洲首所学校,当时更设夜校为火柴厂员工提供教育。1939年曾重建旧校室(现己改为音乐室),从建校至重修的费用都是由商户及街坊赞助,办校初期约十余学生,需要拜孔子像而后入学,封建制度下重男轻女,故甚少女子就读。1950年代,校方在原校舍北面兴建新教学楼,全盛时期有3、400名学生,至2006年因收生率过低遭“杀校”。2010年,该校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物,校舍至今保存良好。
2013年,属于官地部份的志仁学校北部,被政府改划为“住宅(丙类)”用地,当时古迹办指评级仅限南部校舍,虽然有关注人士反对,质疑古迹办文件无细分评级所指是哪一座校舍,惟地皮最终仍被改划,2014年由雅居乐副主席陈卓贤长子陈思铭投得,拟建低密度住宅。
建于1930年代的牛皮厂,为生牛皮加工,所用物料包括灰窑厂的石灰,结业后渐渐变成废墟。遗迹属私人土地,2010年被古迹办列为三级历史建筑。近年有岛民主动活化为艺术空间,以收集回来的废物设计成不同形态的艺术品,挂在天井处,推动废物升级概念,非常环保。位于永安街的正门,擡头仍能看见牛皮厂的招牌和一只牛角,墙上有不少艺术涂鸦,亦挂有旧时牛皮厂的照片,极具纪念价值,创意空间吸引不少游人到场“打卡”拍照。
同样位于永安街的石屋是坪洲地标,估计在1936年前以花岗石砌成,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当年不少火柴厂工人亦居于此。石屋已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46号部份去年已被拆卸。
11间灰窰厂只剩一间 厂房目前荒废
由于坪洲位于珠三角和南中国海咸淡水交界,提供丰富蚝壳、蚬壳等灰窰工业原材料,全盛时期岛上有11间灰窰厂,而建于1920年代的胜利合记灰窑厂,曾是全港最大规模的灰窰集中地,停办后多年来日久失修,厂房现时处于荒废状态。2010年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
至于建于1870年代的义祠,为居民自己筹建,是无亲故的病人的终途宿舍,其时亦让末期病者和照顾者一同居住。早年义祠前方土地加建建筑物,已挡住了古迹的外貌。
建于1792年的天后宫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庙内放有具数百年历史的鲸鱼骨,庙外设有立于道光十五年的“奉禁封船碑”石碑,记录了其时禁止官府强征民船对抗海盗的历史。
坪洲戏院不获评级
而即将被改建的坪洲戏院建于1978年,曾记录了坪洲的繁华时期,1987年因人流长期不足而停办,荒废至今34年,期间曾被居民用作货仓,内里保存大台、数百张座椅、旧式放映机及胶卷,亦有八十年代的电影海报,地下售票处保存良好。目前持有人属远东集团,2016年4月,戏院获古迹办审视,惟最终被建议毋须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