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现代主义”风格渔光村重建在即 团体手绘建筑图留纪录
公屋轮候数字屡创新高,政府兴建新型屋邨时,往往以满足住屋需求为首要条件。但与此同时,旧屋邨一些人性化的建筑特色“拆少见少”,设计亦很难在新屋邨再现。
逾半世纪历史的香港仔渔光村,预计将于2023年清拆重建。这个五座楼布局如同一只小船的屋邨,小至一个去水口,大至透光天井、玄关、阳台等,都体现出“热带现代主义”的设计用心。有团体早前在邨内进行研究计划,除了希望将屋邨的人情故事留下,亦以25张手绘建筑图,剖析旧屋邨如何利用建筑条件,让街坊在生活空间中发展紧密的邻里关系,同时展现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60年代落成的渔光村,本来是为了安置欲搬到岸上居住的渔民而兴建,邨内五座楼(白沙楼、顺风楼、海港楼、静海楼和海鸥楼)亦以海的主题命名。2018年房协推出“暂租住屋”过渡性房屋出租计划,斥资约2,000万元将217个空置单位翻新并出租;而早年屋邨共1,144个单位已纳入房协的重建计划,预计于2023年起开始清拆,政府拟于石排湾道一幅土地安置受重建影响的居民。以社区故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慈善团体“城市日记”,早前在南区区议会支持之下,展开了“同话渔光村”计划,希望为这个饶有特色的地方留下一点记录。
“窿窿墙”加强通风 单位重采光
走入依山而建的渔光村,远离了香港仔市中心的繁嚣,顿时感受到位处山腰的宁静。屋邨仍维持着当年的格局,楼宇之间的密度很低,布局排列呈阶梯状,有一定位置作让居民进行活动的“社区客厅”和公共休憩空间。楼宇内采用了中央走廊设计,设有采光天井,楼梯位置的围栏为可以加强通风的“窿窿墙”;而单位的窗口设计较大,室内光线充足,每家每户的阳台各有特色,有种满植物的,有铺上帆布增加私隐度的,也有甚么都不放的,各处都可见到居民的生活痕迹。
半公共空间设计令邻里关系更紧密
“虽然租金可能好平,但呢度啲人住得好开心同舒服,同时生活得好有尊严,我哋想知道点解。”“城市日记”项目负责人张琬婷表示,虽然当年兴建渔光村时受成本和地理限制,但屋邨的设计简洁得来,居民的生活质素并不低劣。即使单位的尺寸不大,部分居民也需共用厨房、厕所等,但建筑设计上有不少“半公共空间”,如门前设玄关位置,居民在使用空间时可同时与邻居社交;又如每个单位都设阳台,切合渔民和上一代人会“晒果皮”、“挂腊肉”的习惯,她形容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去水口呈“倒转布甸”状 设计藏智慧
张琬婷指,“同话渔光村”计划用了四个多月分多方面进行,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街坊访问、空间和建筑研究等等。其中团队用了25张手绘建筑图,记下平面、立面、剖面等多角度的渔光村,当中小至一个去水口,亦有其特别之处。只见楼梯转角之间的铁制去水口是凸起的,形状犹如“倒转的布甸”,原意是阻隔树叶以免造成淤塞,现今已甚为少见,“除咗想睇有咩留得低,仲希望可以启发到以后嘅房屋设计。”张说。
“现时嘅设计系好注重私人空间,亦好注重公共空间,走廊呢啲,留得愈少就愈有效率。但其实有时忘记咗,就系呢啲过渡空间,经年累月之下令成个居住环境更人性化。”
参与保育工作多年的建筑师罗健中指出,渔光邨的工程由深受功能主义风格影响的建筑师阮达祖主理,认为渔光村是“热带现代主义”的产物,同时考虑到功能性和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征,“例如露台可以晒衫晒果皮,同时又可以遮阳光;屏风有窿建筑物内可以有通风效果;依山而建、树木可以降温,系好简单的事,但未必人人注重。”他又指,渔光村有很强的“场所感”(sense of place),令人感受到屋邨并不只是空间,很多地方仍留下生活痕迹。
很多人认为旧式屋邨较好住、较多空间,罗健中表示,其实新屋邨也用了不少心思和资源设计休憩空间,但因要追求空间效率,屋邨整体而言也较“功利”,“现时嘅设计系好注重私人空间,亦好注重公共空间,走廊呢啲,留得愈少就愈有效率。但其实有时忘记咗,就系呢啲过渡空间,经年累月之下令成个居住环境更人性化。”他认为,旧屋邨的居民更能建立好的邻里关系,无奈新屋邨需讲求实用率,再难以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