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邨预计明年重建 公屋达人:四座楼见证“跳格”楼宇发展史

撰文: 吕诺君 黄伟民
出版:更新:

屹立九龙城逾40年的美东邨,其中两幢预计将于明年重建,并预料可提供2,800个公屋单位。这个昔日毗邻九龙城寨的旧屋邨,是全港首幢单幢公屋,它见证香港历史变迁之余,本身设计亦甚具建筑风格特色。

有“公屋达人”之称、曾在房屋署任职建筑师逾30年的卫翠芷博士指,美东邨虽然规模不大,但四座楼各建于不同时期,走入邨内可以见到横跨40年、楼宇设计的“跳格”发展史。当中美东楼设有“基座”和“高座”,在香港十分罕见。市区的沧海遗珠面临拆卸命运,在“一屋难求”的社会环境下,是应全数保留还是向前发展?

近年不少市民开始留意旧式公屋设计,相继引起“打卡”热潮,但提到各区特色屋邨,却鲜有想到美东邨。位于九龙城东头村道的美东邨,于1974年落成。过往因邻近启德旧机场,建于早期的两座楼楼高只有10多层。现时所见,美东邨的商舖已空出不少,难以想像过往毗邻九龙城寨的热闹景象。

这天记者与曾参与兴建翠屏邨、马坑邨工作的卫翠芷博士来到美东邨。卫博士指,美东邨的位置过往是东头村寮屋区,1951年寮屋区发生大火,政府开始鼓励一些宗教团体和非牟利组织在该处兴建较稳固的平房,于是就成为了东头平房区。

卫博士认为,相比建筑物本身,它对历史的贡献、对公众的历史价值更加重要。(黄伟民摄)

收地不顺成就特色底座设计

到了1970年代,政府推出“政府廉租屋计划”,但东头平房区中有村民认为平房已是政府认可的房屋,当时政府收地上遇到不少反对,4条平房村之中,只成功收了两条,“(最先落成的美东楼)原先嘅设计概念系下面有两层住宅先,喺上面再起其他高啲嘅楼,但因为收唔到地,工程就冇再继续。”卫博士指,于是就成了现时美东楼其中一边只有底座两层的设计,而在香港是十分少见,“虽然当时系一个困难,但反而变咗呢个邨嘅特色。”

起初只以号码命名

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将当时的工务局、徙置事务处、屋宇建设委员会等整合在一起,各区的政府廉租屋、徙置区亦变成了公共屋邨,“以前呢度净系用号码命名(第6座),到咗1974年先改名做美东楼、美东邨。”至1981年时政府再在美东楼西北面兴建美宝楼,提供133个单位。到了2001年,剩余下来的平房区都被清拆,政府再分别在2010和2014年兴建美仁楼和美德楼,“佢哋采用咗两个因地制宜嘅设计,唔系再采用已沿用50年嘅‘标准楼宇设计’,而系用‘非标准楼宇设计’。”卫博士说。

“(新旧)各有特别啦,我自己觉得新公屋其实好住啲,设备、规划都好齐,系旧屋邨冇嘅。”
前房屋署建筑师卫翠芷博士

旧式公屋建得较矮、密度较低,走入邨内,深秋的凉风扑面吹来。“如果你话呢度优胜嘅地方,就系一嚟到就觉得好舒服,我哋见惯高层楼,见到矮层会觉得好舒服。”不过卫博士指,香港的房屋问题愈见严峻,昔日的设计或都要让步。“(新旧)各有特别啦,我自己觉得新公屋其实好住啲,设备、规划都好齐,系旧屋邨冇嘅。”

重新思考保育问题

“有啲人觉得呢度咁特别,其实系咪应该成个邨保留落嚟?我都有另一种睇法......当我哋保留或者保育一啲嘢,其实最主要系个文化价值,有历史唔等于有历史价值。”卫博士认为,相比建筑物本身,它对历史的贡献、对公众的历史价值更加重要,“我哋做保育嘅原则都系想将以前嘅嘢带畀下一代。应该保育定系起新楼确实系值得考虑嘅问题。如果佢(建筑物)畀唔到好强嘅讯息,系咪更应该解决现时嘅社会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