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微缩雷生春 保育ko求靓 理大新人击败模型匠人夺冠

撰文: 吕诺君
出版:更新:

蓝屋、雷生春、东华义庄......这些昔日建筑物活在老一辈港人岁月记忆中,随着时代变迁,相关建筑物重建或活化,新生代难以再睹原貌,香港测量师学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提升港人保育的关注度,当中一名理大测量系学生,成功以1:200雷生春微缩模型,精细透视活化前后的大楼结构,成功击败本地微缩界匠人级前辈夺冠。

香港测量师学会去年3月起举办“赏.惜.旧筑迹”活动及比赛,分为不同组别公开接受报名,吸引超过750位参赛者参加,包括逾50位公众人士及超过60间中小学校及机构,当中微缩模型组(公开组别)的冠军由香港理工大学测量系二年级学生的劳颖欣同学(Ada)以1:200的微缩雷生春作品夺得冠军。

劳利用测量知识优势,制作模型时先后利用米色及灰色区分雷生春原始结构部分与活化后的新结构,沿顶部至背部的横切面呈现出来,可让大众清晰理解活化前后的分别,充份展示保育与现代化建筑之间取得的平衡点。

她称希望透过比赛能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而选择制作“转角唐楼”雷生春,除了因为它的历史、用途和建筑特色之外,也因为它是广为人知曾被活化的楼宇。“我作品名叫做‘妙手回春’,春系代表雷生春,以前啲人希望雷生春嘅药物可以医好啲病。其实都同测量师喺整个保育过程中、揾出楼宇老化问题再制定适合嘅保育方法,角色系有类似。”

她认为,测量师如同楼宇医生,可给予楼宇“第二生命”。而她在进行资料搜集时,先在屋宇署网页下载图则和在网上参考照片,再到实地视察,冀可透过作品推广城市维护的重要性和保育概念,又认为公众都可在保育议题上担当讨论角色。

从事微型艺术十多年,担任工程师的何国添和蔡璧龙,过去曾制作九龙城寨、中国冰室等以旧香港为主题的微缩模型,作品曾成功到过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美国等地作展览,但今次仅凭蓝屋作品获得比赛亚军,相信冠军作品的取胜点,在于更能向大众宣扬保育建筑的讯息。

他们坦言过去已有制作1比24的蓝屋模型,但今次最大的挑战在于大会尺寸限制,须制作更细比例的模型,他们坚持“真系用起楼嘅方法去做”,对于街灯、地砖、渠盖、栏杆等细节位尤为注重。

另外制作东华义庄的德望学校同学宋珈盈和黄诗淇则获季军,她们指东华义庄是上一辈人较“避忌”的地方,但她们认为其实与其他历史建筑一样,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故尽量将门锁、楼梯等都逐一呈现,让大家知道其保留价值,亦令下一代都有机会欣赏及将文物精神传承下去。

是次比赛另有微电影组(公开组别)、绘画组(学生组别)和摄影组(学生组别)。香港测量师学会“赏.惜.旧筑迹”筹委会主席张文滔测量师指,各个组别的作品水准都很令人满意,而绘画组别中参加者的表达方式、技巧和创意更是“惊为天人”。他表示,虽然近年香港已有较多人关注保育问题,但觉得仍是未够,“就算有保育心,但似乎喺香港都未有一个大家都同意嘅保育方法。”张认为,历史建筑除了因在重建期间消失,亦会因日久失修而无法保留,而举办比赛就是希望让大众多些关注旧楼维修的问题,长远而言提高社会的保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