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我主场】中间路线的反思:地区工作何价 政治工作何价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文:张美雄(西贡区区议员)

区议会选举最终能如期举行,并未有如传闻般被取消或提前结束,而是次选举的投票率及结果更令政坛以及普罗市民感到意外。今次选举有三十四万新登记选民,加上超过七成的投票率,反映了香港整体公民意识的提升,选民不但以选票表达了对社区未来发展的想像,更是就反修例事件发生以来的政治议题作表态。泛民主派以及与其政治立场接近的素人大胜,夺得超过八成民选议席,而建制派则遭受自回归以来最大的选举挫败,只余不足六十席,更在黄大仙、大埔、及西贡区零进帐。在反修例事件引发的黄蓝对决的气氛下,无党无派的独立参选人都被竞选对手强加颜色标签,独立议政的空间更被压缩。

选举过后,各方都探讨导致这个高投票率及建制派惨败的原因。在反修例事件立场紧跟政府固然是建制派败选的主因,选前选后亦有不少建制派指出在竞选工程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状况,例如议办被装修,街站被骚扰等;而泛民主派的前辈在胜选后亦提出各式各样的建议,告诫一众候任区议员不要重蹈二零零三年泛民主派于区议会选举胜利后荒废地区工作的覆辙。

作为其中一个成功连任的无党无派的独立议员,有市民曾向我表示,家中长辈是蓝丝、他是不折不扣的黄丝,但最后一家大小都决定投票予我,令我反思自己的定位角色,如何可帮助香港寻出路。笔者在此文章希望带出主流的黄蓝政治意识形态以外的另类思考及建议。

对一众在地区深耕细作多年的社区人士而言,这次选举的结果不但牵涉到议席及资源的分配,更冲击到其对地区工作的认知,甚至怀疑自身对地区多年的投入跟付出。这感觉不单出现在落选的建制派人士身上,就算是胜选的泛民主派人士,特别是那些过去努力多时都未能打败对手,但今次只要提出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纲领、并得到民主派的协调组织推荐,胜出的机会就超过八成,都只可概叹如何努力经营地区也不如一股政治浪潮的助力那么大。

在目前的社会气氛下,令我反思自己的定位,如何帮助香港寻出路(资料图片/侯彩琳摄)

笔者作为独立的候选人,从2011年开始便已全情投入地区工作,到担任区议员这四年亦一心一意为社区谋福祉、进建言,期望社区的发展能更贴近街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但在这次选举当中,摆街站时或在社交媒体当中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我在反修例事件中的立场、对警察或示威者暴力的态度等,跟上届完全不一样,街坊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似乎有所降低;而我的竞选对手亦只就著一些政治议题作出毫无根据甚至扭曲真相的攻击;更感无奈的是昔日的义工团如今亦因是次政治事件而闹翻,更有街坊与子女关系变僵,解冻无从。这些都令我对现今地区的政治化现象有所警惕,并在选后期望尽一点绵力修补地区上以至社会上的裂痕。

在反修例事件立场紧跟政府是建制派败选的主因(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否定或前行:再思区议会的权力分配

以笔者所在的西贡区为例,在今次选举前的势力分布是十三席建制对十席泛民,另有四席独立,亦即是任何一方都需要寻求独立议员的支持才能稳夺议会的半数,独立议员能够起著关键少数的作用,除了某些纯粹作政治表态的动议,两阵营提出各项议案都会寻求独立议员的支持而会把原先较为偏激的议案向中间靠拢;而在今年选举后,议席分布就是廿六席泛民对三席独立,议会的方向基本上就会完全由泛民主导,独立议员作为关键少数的角色亦都因议会的势力的重整而会被泛民边缘化。

在选后,有意见提出要全面彻查过去多届区议会的开支及决策是否涉及私相授受,亦即是俗语的“查数簿”,笔者绝不会反对这种举措,因公职人员的廉洁本身就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之一,如果当中发现有利益输送的问题,必须要转交执法机构跟进,以彰显制度的公正性并展示改革地区行政的决心。不过,笔者所关注的反而是被称为地区大白象的工程是否要叫停,如果当中涉及违法行为,叫停也是负责任的做法,目的就是纠正过去的错误,以免纳税人的金钱被非法挪用。

但若果当中并不存在违法问题,而只涉及上届议员为了政绩而通过的政治决策,重新检视甚至乎否定原有通过的决议就只会是另一项政治决策,并会造成负面的示范,而令往后每一届区议会都只会先覆检过去的决策而作出清算行动,不但未有及时展望将来,更可能违反民主的原则。如果有选举上有钟摆效应的话,甚至会不停出现新一届议会上场便忙于否定上一届的决策,令议会原地空转。

对深耕细作的社区人士而言,选举的极端结果冲击到其地区工作的认知,怀疑自身的投入跟付出(资料图片)

另一相关事件就是增选委员的设置,先表明,笔者所属区议会并没有设增选委员,但我亦有留意相关制度。与立法会选举所采用的比例代表制不一样,区议会选举采用的简单多数制,是胜者全取的零和游戏,而令泛民建制所得的议席跟得票率不符比例。在很多地区的区议会小组委员会都设有增选委员,由区议会决定及委任而其与一般区议员享有同等权利与待遇。由于增选委员并不是由选举产生,是否需要保留绝对值得商榷,但假如真的要保留的话,委任的对象应顾及议会的平衡,而委任一些深耕社区多年,但未有参与是次选举的街坊领袖,还是继续胜者全取,由泛民委任与其友好及立场亲近的政治人物,都是主导区议员的泛民议员需要考虑的事项。

当然会有泛民议员认为过去在建制派把持的区议会当中,部分区议会的建制派极其霸道,完全垄断所有增选委员的席位,但若要避免往后的对立及相互清算的现象恒常化,泛民或可趁是次机会释出善意,一方面留有一线沟通的可能;另一方面亦可在地区上听取建制阵营的意见,广纳善言,避免偏听;更可以令公众知悉及令建制反思过去行事的不堪,当大权在握就排除异己,有风驶尽悝,而未有意识到自身如何通过蛇斋饼粽,也是制造另一种不公平的选举,而当这次大败,才担心自身也可能面对被边缘化以及不被重视的可能。如何处理增选委员这议题,也是考验一众泛民及政治素人的政治智慧,并会对往后地区的政治生态带有长远影响。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如有任何对社区的意见及评论,欢迎各位投稿至“我区我主场”社区专栏。有意投稿者可将文稿经电邮传送至 cr@hk0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