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补选.观点】“揼石仔”地区工作是赢得区选的不二法门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刚过去的区议会东华区补选由民主党的伍凯欣胜出,再次证明了民主党的“细水长流”式的扎实地区工作奏效,是赢得区议会选举的不二法门,值得其他民主党派学习。

蔡子强认为,泛民与建制派在东华区,历届互有胜负,建制派在东华本就没有显著优势。(郑子峰摄)

有论者指东华补选由民主党胜出,皆因近日中央对港加紧“全面管治权”,导致中产选区有反弹;但见同日进行补选的山顶选区,却由建制派自由党大胜属深黄组织“2047香港监察”的钱志健逾千票,足见此说难以成立。事实上,除了2003年区选外,政治议题并非主打。这次民主党胜选,证明区议会的“单议席单议制”选举制度更有利温和派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在只有几千人的选区内,组织社区网络关系,更显重要。民主党的地区工作模式,与建制派在过去度身订造合适的准候选人,到不同选区进行长达数年的深耕细作原理差不多。当然建制派与民主派资源相差几何级数,但以民主党作为民主派第一大党的资源来说,已较其他民主党派相对充沛,加上地区工作能否以人为本,候选人本身已差不多决定了选战的一半。因此,选择一位合适的候选人进行密集式的地区工作胜于一切。

民主党过去一直服务东华选区,自八十年代成立区议会制度始,已有民主党的前身太平山学会、港同盟、汇点等前人在中西区一带服务居民,并设有与民主党关系密切的安荣社会服务中心举办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服务从未中断,区议会选举亦多次由民主党的候选人胜出,直至2011年才由民建联的萧嘉怡击败寻求四度连任的何俊麒。但民主党在何落败后仍一直继续该区的服务,邻近东华的四个选区亦由民主党议员提供地区服务,跟进地区议题,相对近月才投入地区工作的对手,明显略胜一筹。

翻查东华选区的地区特征,区内60岁或以上的长者只占约两成,而月入超过10万元的富裕住户达16%,四成居民更拥有大学学位或以上,区内全属私楼;同区工作的居民达四成,是全港首三位同区工作的选区,原址居住的更有近七成人。选区人口特征对坐拥庞大资源的建制派举办“蛇斋饼粽”之类的服务效用相对有限,反而伍凯欣和民主党过去在中西区一直长时间提供各类法律咨询、日常楼宇管理、防止大维修围标等专业服务有较大优势,加上伍本身在当区成长、全职进行地区工作,比起对手吕锦强强调的小学校长,却非专职服务社区的形象更佳。

虽说今次东华补选,未必可以反映全港的情况,但对于其他民主党派,仍不无参考价值。亦有一“洗牌论”的说法,指因民建联预计该区自己党员辞职导致补选,计算过胜选机会不稳,因此宁愿“放软手脚”放出该区让民主派“玩”半届,之后再可优先抢回该区;反之如果是由今次独立建制胜出,将永远失去该区,除非再次让民主派攻陷云云。但参照是次补选以及过去多次的换届区选,趋势上已证明区议员专职化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一向高举政治大纛的伞后组织近来也开始著重地区工作,正正显示“街坊保长”的角色在社区渐渐形成。由此观之,在提供社区服务以外,为居民建立专业、有高论政质素而非一味反对的全职政治人也至关重要,这也许对民主派往后制定区选策略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