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楼变收尸】水泉澳邨入伙四年 社区设施N无 沦沙田孤岛

撰文: 邵沛琳 赖雯心
出版:更新:

长者、独居者和隐蔽人士在家门背后的苦况,有谁看到?水泉澳邨自2015年中完工后,多次被揭社区配套出现问题。至近日发生独居汉倒毙家中,房署职员收楼揭发的惨剧,又再揭这条可容立3万人的屋邨,邨民每日面对社区资源分配不均,支援疲弱的困局。入伙四年,沙田乙明选区社区主任卢德明指,邨内交通、社区支援和设施供不应求,但政府态度仍未见主动,是“比较官僚,好多时候都各自为政”。

卢德明指,过往曾有非牟利组织到水泉澳邨进行义工服务,亦感叹支援严重不足。(邵沛琳摄)

一队社工服务一邨三万人 长者居住三年仍不知有社区中心

大门铁闸常开、长期传出异味、终日不出门······统统都是有隐蔽人士在内居住的特征。

卢德明指,隐蔽长者及人士难以单靠社工及区议员访寻,有时需要靠邻居的消息得知他们的近况。当这些人士需要援助的时候,又会被资源问题窒碍。邨内仅有一队社工服务队、一间社区中心和三百多呎的青年服务中心,由于人手不足,而且位置偏远,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都无法接触这些服务;举办大型活动时,有限的空间亦成为制肘。有街坊扬言,自己在水泉澳邨居住三年,仍不知道社区中心的位置。

卢又表示,如果邨民需要社工,只能向服务队求助,否则便要前往沙田愉翠苑,甚至圆洲角才可。但对于未必明白自身情况或拥有需要求助的意识,患有脑退化症或失智症的长者,便会因资源问题亦未能及时得到转介。

有居民居住三年亦不知道山脚有长者中心。(邵沛琳摄)

邨内新移民家庭诞子女 无托儿服务不能抽身

但除了老年人需要面对此问题,年轻一代亦无从避免。邨内有不少新来港人士及年轻妈妈,而新移民的家庭多三人上楼后落地生根,育多一名子女,故对托儿服务的需求极大。有不少年轻父母表示想外出工作,不过需要照顾年幼子女,因此未能工作。有人选择将子女交托邻居照顾,“其实好多人想返兼职,不过要照顾小朋友真系冇办法!”但邨内没有任何托儿服务,即使有人被分派至大围显径村的托儿服务中心,亦因不方便被部份邨民弃用。

育有年轻子女的家庭因邨内无托儿服务,难以抽身工作。(邵沛琳摄)
有长者因为交通不便,留在家中。“长命斜”亦令许多居民走得吃力。(邵沛琳摄)

交通配套少等候时间长 长者宁不外出留在家中

水泉澳邨除了社区设施不足,不便的交通配套亦令水泉澳邨成为“孤岛”。卢德明指,整条邨有18幢楼宇、约30,000多名居民居于山上,但是山顶及山腰的车辆配套不善。记者到邨视察,发现山腰位置有一个巴士站及两个小巴站,但只是通往沙田不同区域,如需要前往九龙或港岛区,就必须要到山脚的巴士总站。

不过,通往巴士总站道路是一条“长命斜”,据观察,居民上落的时候亦颇为吃力。记者从山腰位置步行至山脚的巴士总站,需要约大约10分钟时间,在山腰等候小巴的黄太表示,每次接送其子到沙田愉翠苑上幼稚园时,等小巴已需时约20分钟,若不幸客满,就只能转乘的士,或乘坐另一辆小巴马铁沙田围站转车,“其实交通都真系几唔方便,成日等小巴都要等好耐,我觉得政府应该要加强返交通管制!”

卢德明指,有年长居民表示由于交通不便,唯有减少外出留在家中。运输署及政府部门亦曾向他提及,通往山顶及山腰道路相对狭窄,因此只有一辆巴士及数量小巴来往,至于上址亦有一个急弯,车辆驶经时亦需要减速,“规划时冇计划巴士上山,地理同季节性出现问题,限于路窄限制,唔可以有太多车上山。”而建于马路边的楼宇未有加上隔音屏,也令邨民不时作出噪音投诉。

卢德明建议,政府应提出更有效的方式找出有需要人士,公立医院方面应做多一步,例如提供名单与社工或地区支援服务,让他们可以更有效地找出隐蔽长者或人士,为他们提供适切的协助及援助。增设托儿服务及社区保姆计划亦可帮助育有幼儿的家庭减轻经济压力。

按图一览水泉澳邨居民“衣食住行”社区措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