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神功戏】三年走访大澳戏棚拍摄 艺术家:后台风光令人着迷

撰文: 徐嘉莼
出版:更新:

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经历多年工程,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正式开幕启用。十年过去,粤剧瑰宝迎来无限好风光,但风光背后,又是怎样的一道光景?
本地艺术家黄曼玲(Irene Flanhardt)过去创作不少有关香港人、事、物的作品。最近她花上三年时间,走访在大澳上演、一共六出神功戏的花絮,并辑录成新作《风光背后》。在书中不单呈现戏棚后台的紧张气氛,也仔细纪录各项粤剧知识。黄曼玲冀籍此书,向粤剧工作者致敬,“不止是拍摄,也是传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地艺术家黄曼玲,在本港出生和长大,在2003年嫁给德国丈夫,同年举家到澳大利亚生活。Irene在当地大学修读视觉媒体课程三年,但依然对香港十分挂念,于是选择与丈夫回流定居。

2008年回港后,她四处寻找不同地方作工作室,继续油画、摄影等创作。太极师傅常跟她说大澳的好,去过一趟后,她在2011年决定在大澳一所民居设立艺廊,让艺术贴近人群,同时吸收灵感,“我唔钟意去工厂大厦,打开门都唔知系边个,大澳条村好安全,连差馆都冇。”

2014年盛夏某个周日上午,Irene如常在大澳闲逛拍摄。在候王古庙附近,她见到一艘运载戏箱及杂物的“街渡”,正用吊臂准备卸货,再沿临时搭建的木桥推入戏棚。这个为准备搭建神功戏戏棚的画面,令她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决心有日要以大澳神功戏作为拍摄题材。

由这一张相片开始,Irene展开了往后三年拍摄神功戏的故事。

大澳神功戏
大澳神功戏历史悠久,由战前至今,每逢神诞,居民仍会组织庙会,搭建戏棚上演神功戏。60年代渔业兴旺的全盛时期,一年共有九台神功戏上演,每台也有不同剧目。虽然至今渔业式微,风光不再,年青村民搬出市区就业读书,但一年仍上演三台神功戏。上演神功戏的日子不受天气左右,而是按神诞举行,分别在福德宫土地爷爷宝诞(农历正月廿日)、汾流天下圣母宝诞(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及宝珠潭杨公侯王宝诞(农历六月初六日)。

在后台亦有不少禁忌。例如,除非得到同意,否则演员未穿戏服不宜拍照。后台亦不准吸烟、随便坐下、触踫或移走任何物品、杂箱、兵器等等。

三年拍摄六出戏 后台风光万千

因为挂念香港,所以回来。回来以后,又多次以香港独有文化元素为创作主题。例如她曾花三年时间,在春夏秋冬及每日不同时分追踪拍摄电车。在拍摄电车作品期间,她早已心系大澳神功戏,希望可以打破外界传闻,一探后台风光。“听到有摄影师朋友话,好难影架,入去戏棚唔洗旨意呀。但我份人就好歪皮,愈系唔得,愈要去!”

于是她主动接触剧团,表明从事艺术工作,并以大澳为创作基地,希望能拍摄神功戏,于日后在不同场地作为展览用途。在她表明来意后,竟非常顺利得到负责人的答允。于是,她便在2016至2018年间,走访大澳粤剧戏棚后台,拍下涉及三个剧团、共六出神功戏的花絮。而且,在拍照前,她都会尽可能与对方先沟通,以示尊重。在后台,各人忙著化妆装身,气氛紧张,为免阻碍演员及工作人员,她只能藏身在走廊一隅,一眼关七、随机应变。

演出前最后五分钟,众演员踏出虎度门前,在狭窄的走廊通道争分夺秒,作最后的准备。Irene说,人来人往的后台风光使她着迷。“好多嘢系变动紧,呢个化妆,𠮶个又整紧嘢,我觉得好有挑战性,因为你唔会知道下个moment会出啲咩。”

Irene亦特意到沙田大会堂演奏厅拍摄一场粤剧剧目,并收录在书中最后一章节。沙田大会堂是摩登剧院,后台空间较宽敞,有冷气,演员感觉更舒适。但她认为戏棚更具特色,两者对比下,更能衬托戏棚的独特气魄。

画眉清唱 台柱的风采

历时三年的拍摄过程,她拍摄过大量精彩相片,又将其中190张相片,结集成书,定名为《风光背后》。云云相片中,获外界一致好评的莫属“人生如戏”(Life is like a drama),而相中人正是大老倌盖鸣晖。

盖鸣晖一口答允Irene的拍摄请求,让她拍摄自己化妆过程。Irene在盖鸣晖背后一直静待,二十分钟过去,拍下最佳的一瞬间。在相片中,对镜化妆的盖鸣晖,镜子上的倒影,墙壁上的海报,一共映照出四个分身。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如大老倌曾演活过无数角色,哪一个才是她自己?

在粤剧行规中,所有大老倌和正印花旦也需自己化妆。Irene就成功拍摄大老倌盖呜晖上妆画眉的时刻。

“人生如戏”好评如潮,但Irene反而主动提及另一张令她印象难忘的相片。她说很多演员见到镜头后,均会自动自觉“摆pose”,但自然流露的瞬间反而更吸引。其中一张名为“曲不离口”的相片中,正印花旦邓有银在后台化妆、整理头饰,眼神聚焦在镜中,在没有音乐伴奏下,高声清唱戏曲,间中咳一、两声,清理嗓子。邓有银完全沉醉于表演中,状态忘我,对Irene而言,戏迷爱看戏,也爱看演员的化妆与彩排,可以拍摄或见证这些场面,是听觉与视觉上的享受。

正印花旦邓有银化妆时清唱两声,心无旁骛的眼神,令人入迷。

不止是拍摄 也是传承

Irene对粤剧本是一窍不通,但凡有不明白,她都一一向剧团经理、演员及工作人员讨教,访问大澳居民及筹备神功戏的理事,阅读文献,参考书籍,整理出详细资料,绝不马虎。在“风光背后”书中,不止介绍神功戏,更包含各项粤剧知识,如神功戏流程、舞台的设计、戏服、兵器等。

在书中,除六大台柱外,Irene亦有拍摄俗称“下栏人”的次要演员,又拍摄武师、“衣箱”等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她更会尽可能索取他们名字,并纪录在书中,并标记在相片的旁边。“或者佢哋唔会care,但当佢哋睇到本书,见到自己个名都会好开心。”Irene多番表示,此书是献给粤剧工作者,向他们致敬,亦希望为这项传统艺术作出贡献,留下历史印记。

Irene一直的创作主题均围绕香港,但接下来的题材仍未定。她说过去曾多次举行展览和出书,未来可能先会回归绘画创作。(徐嘉莼摄)

【周五心意运动】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为基层送上温饱,01心意呼吁您支持【香港妇女中心协会】,每$50可为1个基层家庭送上暖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