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戏到底是何物?是表演给鬼魂的大戏吗?只有盂兰节才上演?非也,神功戏是指因神诞、庙宇开光、鬼节打醮和传统节日而上演的中国戏曲,是酬神祭祀的重要部分,也保留了不少粤剧的古老传统,通常是由社区团体筹办演出。既娱神,又娱人。在本港,大澳这一条渔村,虽然渔业早已式微,但由战前至今,居民仍会组织庙会,搭建戏棚上演神功戏。大澳每年仍上演三台神功戏。分别在福德宫土地爷爷宝诞(农历正月廿日)、汾流天下圣母宝诞(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及宝珠潭杨公侯王宝诞(农历六月初六日)。本地艺术家黄曼玲(Irene Flanhardt)以三年时间,捕捉在大澳上演、来自三个戏班,共六出神功戏的台前幕后情况,并辑录成新书《风光背后》。在两年拍摄筹备过程中,她曾阅读过不少文献,参考有关粤剧书籍,也曾及向剧团经理、演员及工作人员讨教,又访问大澳居民,整理出神功戏鲜为人知的一面。
据《风光背后》纪录,大澳神功戏历史悠久,60年代渔业兴旺的全盛时期,一年共有九台神功戏上演,每台也有不同剧目。虽然至今渔业式微,风光不再,年青村民搬出市区就业读书,但一年仍上演三台神功戏。上演神功戏的日子不受天气左右,而是按神诞举行。即使下雨,仍有不少村民来支持。《风光背后》一书中提到,每年大澳三台神功戏的门票销情也非常理想。(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 戏棚由竹枝加上锌铁构建而成,一般需时约三至四星期搭建。神功戏一般演出四至五天,演出后戏棚便要拆卸运走,需时约一星期,非常花功夫。(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 戏班的六大台柱,即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只会演出夜戏及正诞的日戏。而演出非正诞日戏的六位演员,统称为“二步针”,即二、三线演员。而六大台柱会获编排特定箱位,在内上妆装身。(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 而六大台柱以外的一众次要演员,又称为“下栏人”,只能共用大棚箱位上妆装身,而且所需化妆时间较六大台柱短。(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 据《风光背后》资料,每一出剧目会用上约一百套戏服,而锦衣和戏服通常不会清洗,只会吹干,因为戏服上的刺绣可能会褪色、走样或损坏。(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 “衣箱”即是服装助理,专门负责管理演员戏服衣饰。而衣箱的位置,又称为“衣边”,在舞台面向观众的左边,方便演员换衣服。(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 粤剧行业供奉华光先师。华光先师传说是火神,曾挽救粤剧行业一命。上演神功戏大多要搭棚,木棚容易著火,故每次演出前均会在后台设坛供奉华光先师。(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 戏棚观众席后台设有堂口,又称为炮会或诞会,可容纳40至50人。各炮会筵开数席,村民享用晚宴、打麻将、聊天或打牌九,非常热闹。(图片由摄影师黄曼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