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吸毒情况增 调查揭示六成年青人有精神困扰拒求助
新冠状病毒疫情持续,当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本港青年在身心健康上带来莫大挑战。有机构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受访年青人自觉在新冠疫情持续的过去一年感到有精神压力,但六成人表示即使精神受困扰也不会向别人求助。当中受访学生表示令其精神健康变差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业压力、缺乏时间和升学及未来发展;受访的就职青年则表示令其精神健康变差的主要是工作压力、缺乏时间以及社会问题。
21岁或以下青年初尝吸毒个案大增
据统计在2019/2020学年,本港有23名中小学生自杀,比前一年大幅攀升15%。保安局禁毒处2021年三季度资料显示,21岁或以下青年初尝吸毒的个案大幅增加。青年发展机构启励扶青会于去年9月底至10月底进行一项问卷调查,访问了本港1,352名年龄介乎14至 24岁的青年,其中发现有51%人表示受访时感到有精神压力;34%表示过去一年经常/大部分时间忧虑和难以集中注意力。回答感到有压力的受访者共有690人,他们表示以往一年经常或大部分时间的感觉头五位是:“自己不在最佳状态”(53%),“没有具体原因而感到疲惫”(47%),“焦虑或担忧”(46%),“专注力差”(45%)以及“对自己感到生气或失望”(38%),惟有六成受访的年青人在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时不曾主动寻求协助。
而有寻求帮助的受访者(463人)中,他们表示情绪受困时而求助时最先会找的是朋辈(62%)及家长 (40%);不足两成人会向社工、精神科医生、辅导员或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求助;而受访学生表示令其精神健康变差的主要因素为学业压力(52%)、缺乏时间 (40%) 和升学及未来发展/失业(38%);受访的就职青年则表示令其精神健康变差的主要是工作压力(39%)、缺乏时间 (35%),以及社会问题(32%)。最多人选择的减压方法是听音乐(67%)、与朋友外出(40%)和看电视(40%) ; 男生多选择以玩电子游戏和做运动减压; 女性则多选择进食和看电视。受访者最希望从青年服务机构得到的精神健康支援是有关压力管理、正念和药物与酒精意识的培训(38%)。
团体:社会各界多聆听年青人声音
启励扶青会行政总监萧加欣表示,近年听到愈来愈多的年青人叫苦和求救的声音,也有家长提出求助表示不知道如何处理子女的情绪困扰。这亦突显启励有需要为本港青年提供进一步的精神健康支援。就调查结果,启励扶青会建议,社会各界多聆听年青人的声音、减低精神健康问题被污名化的负面影响,同时促请教师和家长关注年青人的情绪健康和提供支援,并且理解朋辈支援对年青人精神健康有正面影响,把社交和情感技巧纳入中学常规课程。
启励扶青会项目经理吴芷旻则表示,年青人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视,因为没有处理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会引发消极的反应,例如自残、滥药和酗酒等,形成长远的问题。启励关注年轻人在精神健康支援方面的需求未获得妥善的回应,年轻人在求助过程中可面对社会对情绪病的污名化、不知道如何找寻支援服务,又或者过程转折或时间冗长等等而窒碍。是次调查结果亦反映受情绪困扰的年轻人有需要支援,但他们又不愿意直接向专业支援服务单位,两者之间存在鸿沟。
启励近期推出“呼蜂唤语”精神健康支援及转介服务,冀能填补这个空隙,其主轴是热线服务。受过专业训练的团队会聆听求助者的需要,以不批判不说教的态度,用同理心回应,协助求助者找适切的方法应对,同时启导他们对支援服务创建正面的观感。当青年身心准备妥当之时,“呼蜂唤语”会为他们配对合适的专业辅导服务和跟进。计划迄今有40间非牟利机构加入成为合作伙伴,接受“呼蜂唤语”的转介个案。而“呼蜂唤语”去年3月与数间中学合作试行先导计划,迄今有30位中学生参加成为“青年大使”,协助在校园和朋辈间推广服务,以及就相关资源的制作提供紧贴青年想法的意见。“呼蜂唤语”先导计划由American Club Foundation 及 The Hong Kong Club Foundation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