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敦道190号面临清拆 研究揭见证华人抗日史 团队促升格评级
去年中,三级历史建筑弥敦道190号洋楼拆卸图则获批,消息公开后,有研究团队翻查大量历史文献,并找到身处海外的首任屋主的后人进行访问,揭开了大宅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历史,完成了《弥敦道190号文物价值评估报告》,并于今日(5日)发布。团队发现弥敦道190号除了是尖沙咀唯一一幢二战前的洋楼外,亦与香港二战历史相关,包括在日占时期曾被日军大用,以及同时间进行抗日情报工作等,其历史价值远超地区性。团队因此要求古物咨询委员会重新为弥敦道190号洋楼评级,认为它应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
三级历史建筑弥敦道190号建于1932年至1937年间,属战前洋楼,亦是尖沙咀唯一拥有骑楼柱的战前洋楼,以及全港仅存三座有多层长廊露台的直角转角战前楼宇之一,是非常罕有的建筑。而弥敦道190号外观混合两种建筑风格,具香港建筑特色,内部空间则使用上近似华南地区的店屋;面对弥敦道的正立面,采用了20至30年代欧美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设计,建筑正立面顶的三角形山墙,以及两端柱身堆叠的直纹饰,是战前香港民间建筑紧贴国际建筑潮流的凭证;至于面向柯士甸道的侧立面,则以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元素修饰,包括长廊露台栏杆的通花圆纹、露台的顶与底及开往露台的门与窗框的花线装饰。
研究团队找来首任屋主后代口述历史
弥敦道190号楼高四层,于2018年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去年中,它的拆卸图则获批后,活现香港创办人陈智远、考城学社创办人何尚衡、保育建筑师龙文菁以及二战历史学者蔡耀伦组成研究团队,翻查大量历史文献,以及找到首任屋主刘松娣的后人、目前移居澳大利亚珀斯的陈燕萍及其女儿Amy So进行口述历史,完成了《弥敦道190号文物价值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依照古物古迹办事处六项准则,包括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原真性、罕有程度、组合价值及社会价值剖析该建筑的价值,加上考城学社做了“港九战前唐洋楼普查研究”,种种新资料引证了弥敦道190号的文物价值远比目前的评级高。
地下餐室被占用 屋主两子冒险为英军提供日军情报
活现香港创办人及行政总裁陈智远表示,这次研究的最大发现,是得知弥敦道190号与日占时期的历史有重要关联。建筑位处弥敦道及柯士甸道交界,日占时期附近皆为日本民政官员及军人聚居之地,在日占初期,首任屋主刘松娣曾向远道求助的亲友及路人分享粮食。
刘松娣育有三名儿子,分别是长子陈耀南、次子陈耀芳及𡥧子陈耀正,陈氏祖籍台山,至第二代曾移民美国,1929年举家移居到港。研究团队找来的后人,正是陈耀芳的女儿陈燕萍。陈智远引述陈燕萍的口述历史指,当年陈氏在190号地下经营的永青餐室(Café Evergreen)遭日军占用,成为民政官员用膳的地方,陈家亦需转为服侍日本民政、总督部官员等食客的佣人。
然而,陈燕萍指当时任职报馆记者的父亲陈耀芳,与经营机械生意的大伯陈耀南在美国土生土长,因二人能操流利英语,当时向英军服务团提供情报,并以具有地理优势的居所作为基地,协助制造无线电发报器,负责搜集日军进出情报。陈智远补充指,当时日军严禁民间私藏无线电发报器,加上地下的餐室已被日军占用,陈氏兄弟的行为如同“在日军头顶犯险”。
然而,陈氏兄弟最后被日军捉拿并丧命,陈家亦曾遭日军囚禁,弥敦道190号见证华侨参与保卫香港的贡献,亦成了战时华人与日军周旋、华人互助求存的历史证据,却因陈家的抗战故事尘封,令弥敦道190号的历史价值逐渐淹没在时间洪流里。
组合价值及社会价值远高于原本评级 促升格为一级历史建筑
陈智远形容,根据目前文献记录追查,由于弥敦道190号为陈耀南及陈耀芳执行情报工作的基地,是全港唯一仅存与日占时期英军服务团情报行动有直接关连的民间建筑。由于地舖永青餐室曾见证日本宪兵部占用民间住宅作为战略部署或生活用途,邻近拥有相关历史的民居早已清拆改建,相信弥敦道190号是目前九龙半岛仅存记载日本宪兵占用民居历史的建筑。
陈认为以往评估弥敦道190号只以地域位置为基础,但它于日占时期的历史脉络,能够与更广泛地区的历史建筑及古迹结合,例如被日军改为盐糖仓库的威灵顿街120号、转为救济难民收容所的述卿书室均是一级历史建筑,被征用为民治部九龙地区事务所及职员宿舍的前九龙英童学校更是法定古迹等,展现更完整的历史面貌。
陈智远又指,陈氏作为美籍华侨,却因母亲刘松娣的“落叶归根”观念而回流香港定居,在柯士甸道开设第一间西式餐厅,日占时期更有家庭成员自愿加入情报任务工作,190号反映了早期华侨对乡土的向往及展现爱国情怀,而在190号出生及成长的陈燕萍女士,更是活著的历史见证,填补遗失的历史片段,可见该建筑有著重要的历史价值,认为应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
外部大致保存完整 内部改动属可逆转改建
保育建筑师龙文菁表示,弥敦道190号的外型、外部装饰、整体格局如楼梯位置、天台、露台及阳台均大致保存完整。虽然在50至80年代,内部空间因应不同店面曾作出改动,但都是属于可逆转的改建,加上2009年业主曾进行维修工程,有助还原建筑于建成初期的面貌。
考城学社创办人何尚衡指,据1940年港英政府的人口及房屋统计,香港岛、九龙及新九龙约有2万幢唐楼(Chinese dwelling houses),但至去年,港岛及九龙只剩下160多幢,即不足战前的1%,故现存的唐/洋楼均十分珍贵。而位处街角的唐/洋楼,比单边临街楼宇的社区及建筑价值更高,“两边临街地段属乙类地盘(class B site),发展潜力更大,在重视地产和经济利润的香港能保留下来,非常难得。”据考城学社的考究,至去年港九只剩下20多幢位处街角的战前唐/洋楼,像弥敦道190号般外部装饰丰富而大致保存完好,还是香港仅存三座有多层长廊露台的直角转角战前楼宇之一,更是罕有。
二战历史学者叹社会误解发展与保育对立
二战历史学者蔡耀伦慨叹,现今社会常误以为发展和保育是对立关系,“我们不是阻发展,而是民间自行考究都找到这类故事的话,政府为历史建筑物评级时,是否掌握民间资源?”他认为政府应善用民间力量,以更快的时间找出具保育价值的建筑。何尚衡亦指,目前政府并没有完善的保育蓝图,每次发掘出历史建筑时,民间团体如灯蛾扑火般进行保育研究,“同德大押、皇都戏院及主教山配水库都是这样,如有保育蓝图,可保存得更好。”他亦认为政府应建立诱因,令私人历史建筑的业主在商业收益没被剥削情况下,有更大动力保育具价值的历史建筑。
目前弥敦道190号的建筑持有人是大生地产,1至3楼租户是Let's Go 乐高积木店,地舖租户则包括老行家、Dr. Kong 健康鞋专门店、建盛业找换汇款公司及Mask X 口罩专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