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海鲜舫|关注团体指移到陆上不可取 建议参考孙中山纪念馆
香港仔地标“珍宝海鲜舫”因海洋公园保育失败、未能寻获合适的第三方机构营运,日前宣布船只将于本月移离并告别香港,临别依依,海鲜舫的厨房船更一度入水倾侧,不少市民均表示伤感。坊间和议员提出了多项“救急”保育意见,例如将海鲜舫“不浮在水上”,或是慈善基金可以用社企模式经营等。关注团体指出,海鲜舫为海上特色建筑,将之移到陆上并不可取;认为要短时间完成保育,可仿傚甘棠第(现为孙中山纪念馆)的做法。此外,团体建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如口述历史等,亦应予以保育。
为电影《食神》取景地的“珍宝海鲜舫”,在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船上有龙椅、鱼池及金碧辉煌的装潢,晚上亮灯辉煌得犹如海上明珠,吸引不少中外旅客。特首林郑月娥曾于2020年《施政报告》宣布推出“跃动港岛南”,当中珍宝海鲜坊业主同意将海鲜舫无偿捐赠予海洋公园;政府亦将推动海洋公园以非牟利方式将海鲜舫重新活化;惟海洋公园表示未能找到适合的第三方机构营运,而珍宝海鲜舫的海事牌照将于今年6月到期,故此决定将海鲜舫移离香港。
消息传出后,连日来不少市民到岸边缅怀追忆船只,同时坊间对事件有不同意见。例如立法会议员陈家珮建议政府参考美利楼由中环搬到赤柱保育的例子,将海鲜舫“唔浮喺水上面”,移到陆上保育;又有多名立法会议员,包括选委界管浩鸣、黄元山、旅游界姚柏良等联署,认为政府应该介入保留海鲜舫,并探讨有没有慈善基金可以用社企模式经营。
日前海鲜舫旁的厨房船严重倾侧、市民到岸边缅怀的情况:
关注团体:要海鲜舫“上岸”不可取
全民保育行动发言人袁智仁指出,过往政府做保育,常称因建筑物的产权属私人拥有而无法完成,但今次珍宝海鲜舫产权无偿交给了海洋公园,做法仍令大众非常失望。袁表示,他尤其关注当中有逾70年历史的太白海鲜舫,因其内部有已甚为少见的殿堂式木雕,而长期任由它们在海中受侵蚀,只会令状况变得更不理想。他指出,海鲜舫为世界级的大型海上食肆,事实上有很大潜力,要海鲜舫“上岸”并不可取;而坊间有很多成功的活化项目,虽然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或是其中一个可行方法,但其需时较长,袁认为,现阶段政府可参考过往在甘堂弟的项目,在短时间内介入并找公营机构协助,同时应及早进行有关的建筑研究,以及找回现时仍然在世的木雕师傅等人物作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上也予以保留。
翻查资料,甘棠第在60年代由郑氏家族转让予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但在2002年,教会宣布由于甘棠第空间不敷应用,决定把它拆卸重新发展。当时中西区居民发起签名运动,立法会议员和多个社区团体都为保育该厦提出诉求。后来教会终同意与政府为拆卸决定作出谈判,2003年,政府向教会以港币5千3百万元收购甘棠第,并将之改建成孙中山纪念馆,为香港政府首次为保育原因收购历史建筑,纪念馆亦于2006年正式开幕并开放给公众参观。
本地文化深度游团体:错过了试行创新旅游的机会
过往有人建议,应为珍宝海鲜舫争取评级;今天再问主打本地深度文化游的团体“活现香港”的创办人陈智远,他指出,在现行的制度下,即使当初珍宝海鲜舫获得评级,它仍不受法例保护(因并非法定古迹),因此对结果的影响不大。他指出,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海鲜舫只是在这数年间因没有游客而经营困难,“唔一定代表佢本身商业模式有问题”,但政府、海洋公园和海鲜舫负责人均“冇乜心去做”,否则可以有一些“特别处理”,如减低船只的维修压力、准许其加入餐饮以外的营运用,或是以资助模式帮助海鲜舫“翻身”,如海洋公园就是获政府拨款54亿元才能继续营运。
陈智远续指,珍宝海鲜舫的潜力其实还未完全发挥,但令人纳闷的是,今次政府用了最官僚、因循、传统的方法处理;他形容,是错过了试行创新旅游、重新激活香港旅游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