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大厦有驳错渠个案积压逾两年 议员批抑制臭味治标不治本

撰文: 区礼城
出版:更新:

申诉专员公署早前批评政府部门处理旧楼驳错渠个案出现延误,有个案拖延超过11年,荃湾区议会日前召开会议讨论有关议题,环保署援引数据显示区内共有23宗污水渠错驳雨水渠个案,当中七成八个案积压超过两年,部分个案已转交屋宇署跟进,有议员担心政府部门近年将政策核心转移至抑制渠管及出水口臭味,做法治标不治本。

荃湾区议会日前召开环境、卫生及气候变化委员会会议,当中关注私人楼宇的喉管错驳与日久失修问题,区议员李洪波提到荃湾三无大厦林立,只要有业主将污水管错误驳回雨水渠,一旦喉管出现裂痕渗漏至大厦天井及后巷变相播毒,途人行经误中污水,增加染疫风险,环保署虽可按《水污染管制条例》展开错驳喉管调查,但无力强制涉事单位业主纠正问题,要求该部门与负责对违例建筑工程采取执法行动的屋宇署互相配合,提升执法效率。

议员关注处理大厦驳错污水渠个案效率

环保署回应由2017年至2020年期合共进行超过580次巡查,发现23宗涉及楼宇错驳喉管的个案,当中有18宗积压超过两年,有16宗已经修复,其余7宗转交屋宇署跟进,涉及大厦包括二陂坊、众安街、川龙街、沙咀街、德华街、曹公坊等旧唐楼,强调署方及屋宇署就埋处理驳错渠个案时会互相协作,有部分个案会转交屋宇署,有部分个案因应复杂情况,两个部门联合视察,若相关问题引起环境卫生问题,亦会转介食环署跟进,强调环保署会继续在区内巡查,一发现足够证据有人违规排放污水,会采取适当执法行动,并正研究申诉专员报告内那些能够确切执行的建议,会尽快公布并执行。

屋宇署补充,会因应申诉专员公署的报告,部门已决定将所有难以进入屋内搜证的个案转介民政署寻求协助,希望加强工作效率。

抑制臭味措施治标不治本

不过,区议员易承聪提出质疑,指留意政府部门近年将解决驳错渠的问题核心,由治本揪出涉事单位修正喉管,改为主力使用抑制公共渠管臭味,例如在区内启用四个旱季截流器,即把雨水渠受污染的旱流堵截和分流至污水收集系统以供处理;又试验应用“气味控制水凝胶”,以抑制排水系统中的臭气等治标方法,该类即时见效的短期措施,未能根治大厦错驳渠管问题,长期反而引发排水渠及海旁恶臭,要求各政府部门严肃跟进及研究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