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老村接近黄昏? 竹园村民盼收地 忆家园被掟汽油弹
寮屋,又称铁皮屋,是香港早年有居民占地搭建的简陋居所,作为临时栖身地。随著都市化发展,政府逐步收回寮屋土地,如今市区的寮屋已少之有少。位于黄大仙的竹园乡,早于宋代已经建成。数百户的大村,在城市发展之下,今天剩下数十寮屋户。
政府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决定动用《土地收回条例》,收回市区三大寮屋区:茶果岭村、牛池湾村和竹园联合村寮屋区的私人土地,发展以公营房屋为主的新社区。古老小村竹园,或将难逃清拆命运。
住在竹园的村民,今天还是如常的逸乐:唱歌、休息和打麻雀。村民胡女士忆起住在这里的时光,家园遭催泪弹侵袭和惨中汽油弹的事,成为了她和家人街坊茶余饭后的话题。不过,即使有著美好回忆,寮屋面对日久失修,又受小贩和示威影响,使她感到困扰,因此她还是希望离开。
摄影:黄伟民
漆黑狭道、阁楼 格局如迷宫
来到竹园小村,村外架起了铁丝网,铁丝网开了一个口让人出入。从这里进入,则如走入迷宫。多条相似的走廊结合成一条小村,走廊漆黑而且狭窄,阔度太约只容得下一至两个人的身位。两旁住了四至五户,每户约百余呎。走到尽头转弯,又是另一条格局相似的漆黑走廊,走一回,便到另一个出口。
村民制小贩车自食其力
有些单位的门口摆放了一些小贩车,一到夜晚,村民便推著车到村口摆档,卖鱼蛋、烧卖和肠粉等小食,几十年如是。从楼梯走上二楼,一行四户,有一开扬的厨房,四个炉头,像是旧唐楼的共享厨房一样。这样的格局,不禁令人想起一㓥几户的㓥房,分别或在于业权。部分村民多年前买下了这个小单位,不用挨租。
宋代古村
黄大仙沙田坳道旁的竹园村(或称竹园联合村/竹园乡)是九龙十三乡之一,早于宋代已有人居于此带。十三乡位于东九龙及九龙城,其中竹园是一条颇具规模的乡村,村落分布新蒲岗及黄大仙一带,合称“竹园联合村”。
竹园村历史源远流长。据东九龙居民委员会记述,17世纪清康熙年间,朝廷工部尚书杜臻巡视粤闽,撰写了《粤闽巡视纪略》,当中已有提及“竹园”村。1957年起,政府开始清拆竹园村,使竹园村规模锐减,如今只剩黄大仙祠旁的数十寮屋户。
30年前5万一个百呎单位 寮屋“卖天不卖地”
这里的村民看起来乐得清闲,悠闲自在,老人在家里拿著乐谱唱歌,有人在拜神,也有人在休息。胡女士住在竹园村地下一个130呎单位,旁边就是车水马龙的龙翔道。她说,初时以现金5万元,买下小小窝居,一住便住了30多年。她犹记得在30年前,5万元是何等大数目,若以私家楼换算,足付一间大单位的首付。惟须养儿育女,她选择一笔过买下这单位,“惊第日冇野做,又要食饭,供唔起点算。”
这里的寮屋有一个特色,就是“卖天不卖地”,只卖一个房间单位,但地皮、楼宇的业权还是属于地主。然而,她说土地的业主早已离世,业权经历多次转手,现在她也感到十分混乱,甚至不理解日后收地时如何厘清权责。
日久失修自行打理 每日担忧楼宇安全问题
业权混乱,也没有管理处,这里的大小事都由居民自发打理,包括维修保护。毕业建成多年,寮屋墙身已非常残旧,楼梯生锈,走起来也感到“危危乎”。“(幢楼)好似嚟冧咁,要我哋自己修补。”她笑言,昨日她才修补墙身裂缝,形容如今像是看到哪里破了,就修补那里,没有全面的保养,每日都要担忧楼宇安全的问题。
小村面临清拆 胡女士表示欢迎
纵使存活了逾百年,小村再顽抗也挡不住发展大计,终要走入时代巨轮。今年政府《施政报告》中表示将会收回茶果岭村、牛池湾村和竹园联合村的寮屋区,古村避不开被清拆的命运。
30年村民胡女士说,对这里没有什么留恋,更希望清拆之日快点来临。“快好过慢,因为我系受害者:小贩、催泪弹!”她的家对正村口,夜晚时小贩出动,就摆在她的家外,惹来卫生和噪音问题;而近月的示威活动,黄大仙的龙翔道屡成战场,硝烟弥漫。“催泪弹有风吹,我哋正正东南面,墙身本身都烂晒,烟就渗入去,都数唔到几多粒催泪弹啦。”她说,有一次星期五晚上,龙翔道再次烟林弹雨,昏人的催泪弹攻入竹园,她只能关门默默忍受。
家曾被掷中汽油弹 胡女士理解示威者
邻近烽火漫天的示威热点,胡女士屡受牵连。她忆述一场示威,有示威者投掷汽油弹,但怀疑失手误中她的家,吓著了她。“我哋呢度火烛烧著咗,因为学生唔小心,掟汽油弹掟歪咗。但系啲差佬(警察)又笑,喺天桥指指吓。”自己无辜受牵连,她不单没有怪责示威者,还买几箱水放在家中,供示威者饮用。“其实啲学生都系好惨,支持学生,因为我哋父母个年代系共产党逼害先落嚟香港。”她说。
“香港是富者愈富”
收村近了,也该想想未来,胡女士只希望政府给予一个周全的安排。“我系三无人士,年纪愈黎愈大,生产力愈来愈低……”她申请过公屋,但排了多年仍无音讯,坦言无望。她对于政府所安排的搬迁计划不抱期望,甚至对香港的前景也感到担忧。“剩系帮到啲新移民,唔帮我哋香港人。真真正正嘅香港人㖞!我哋都几廿年,都冇一间廉租屋,点解?”胡女士说得激动,话语间流露著绝望。她总结,“富者愈富”就是香港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