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老者】一个老人照顾另一个老人 压力爆煲却求救无门
86岁的张兴德,百病缠身,行路不便,73岁的太太陈丽嫦则患有糖尿病,却要肩负起照顾丈夫起居饮食的重担,成为一位“护老者”,老人家照顾老人家。
根据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本港两名65岁及以上长者的家庭数目为10万户。路德会富欣花园长者中心中心主任黄少文表示,资源匮乏加上心灵上的压力,令护老者百上加斤,但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求救。
摄影:欧嘉乐
糖尿病患者照顾另一半 一晚至少醒五、六次
双老家庭指家中只有两名65岁或以上的长者,他们需要互相照顾。以86岁的张兴德及73岁的陈丽嫦为例,二人虽育有一子一女,惟其子女皆已结婚,另立家庭,不与他们同住。“子女很孝顺,每个月都会自动转帐家用给我们,过时过节亦会上来探望我们。”张兴德如是说。这是现时不少双老家庭的写照,子女孝顺,但由于不同住,使两老在日常生活上只能“相依为命”。
与大多数双老家庭一样,张陈二人皆是长期病患者:张兴德患有高血压,几年前曾接受“通波仔”手术,去年更曾一度生蛇;而陈丽嫦则患有糖尿病。由于陈丽嫦在行动上比张兴德灵活、健康,她便成为这个双老家庭中的“护老者”。
她忆术丈夫于去年四月“生蛇”期间,她为了照顾丈夫,寝食难安。“他生蛇生在腰上,十分疼痛,辛苦到不能入睡,一躺下便发痛,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坐在沙发上睡觉。我需要定时到客厅看一看他,一晚最少醒五、六次。”
此外,陈丽嫦亦需要照顾张兴德的起居饮食,例如要帮他抹身、陪他覆诊。“他生蛇时,每三日便要看一次医生,总共看十几次。我便和他一起到对面海看医生,可是他行动不便,每十五分钟便需要停下休息,约一小时的路程,我们要花三小时才能到达。”
护老者面对沉重心理压力 不知如何求救
专门负责张兴德及陈丽嫦案件的注册社工,路德会富欣花园长者中心中心主任黄少文表示,“张兴德及陈丽嫦与中心联系紧密,已是比较好的情况,有很多长者在出事时,不知道可以如何求助。”他指,在照顾方面,很多长者不知道社福中心会提供支援服务,以覆诊为例,其实社福中心会提供义工陪诊服务,“但很多长者明明两人都行动不便,或未必有能力去扶另一个人,他们也不知道可以向社福中心求助。”
除了资源匮乏外,护老者更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黄少文以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的长者为例,“认知障碍症患者有时行动上十分灵活,只是记忆力衰退,忘记自己做过甚么,便会为护老者带来困扰。”例如经常有认知障碍症患者独自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在家开炉煮食,但忘记了熄火;亦有人藏私己钱后忘记了放钱的位置,便会责怪其他人把钱拿走。“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被别人责怪,导致护老者压力大增。”
政府行政繁复 政策过时
以上问题,均非两个老人家可自行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及社福中心提供适切协助。黄少文指,虽然现时社福中心会提供义工陪诊、教授照顾技巧等支援服务,亦会举办活动纾缓护老者的压力,但仍远远不足。
他批评政府行政时间冗长,一个政策提出后需“过五关斩六将”,到推出时已经过时,使政策得不到适时需要。“例如现时最逼切的支援是情绪支援,但假如政府要推行相关政策,就要先做研究,然后立法通过,加上一系列行政措施,到推行时,已是两、三年后的事。”
社福机构填补政府缺口 面对人手问题
因此一些社福机构便应运而生,填补政府服务上的缺口。“例如各医院原有为出院病人送饭的服务,但由于需求紧张,很多长者病人出院后都未能即时享有送饭服务,以东区医院为例,紧急病人出院后,要等2星期才有送饭服务,而非紧急病人更要等待1至2个月。”路德会因而提供“人道关怀服务”,找义工为一些已经出院,但医院方面又未安排到送饭服务的长者送饭。
可是,他指社福机构在营运上会遇到资金及人手不足的问题。“以陪诊服务为例,有很多义工都不敢做,因为觉得带长者去覆诊有危险,害怕在前往覆诊途中发生意外,而他们又无法处理。”加上机构现时大部分陪诊义工皆为长者,即使他们身体健壮、学过急救,但受助者仍信心不大,“觉得义工的年龄甚至比自己大,会于心不忍,结果下次就不再寻求同样的服务。”
黄少文认为,长者由于不认识社区资源、对服务有所误解,故在面对困难时不会主动求助,甚或不懂得寻求协助,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缺乏宣传。例如2018年10月,社署于每间长者邻舍中心增加两名社工人手,以提供专责服务给认知障碍症长者及护老者。但政府缺乏宣传,导致社区人士不认识。他建议政府加强宣传,让护老者能找到求救之门。
【周五心意运动】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为基层送上温饱,01心意呼吁您支持【新福事工协会】 ,每$50就有1个基层家庭获3日短期食物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