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郑宝鸿】八仙过海?旧时搭天星小轮过海要一日人工

撰文: 政策 ‧正察
出版:更新:

《郑宝鸿X香港变幻时》今集谈谈渡海交通的变迁。未兴建海底隧道和地下铁前,市民是如何过海呢?何以港九市民“老死不相往来”?

今时今日来往维港两岸可以话易过借火,你可以选搭渡轮、隧道巴士、地铁,但时光倒流到开埠初期,过一次海并不简单!(资料图片)

今时今日来往维港两岸可以话易过借火,你可以选搭渡轮、隧道巴士、地铁,但时光倒流到开埠初期,过一次海并不简单, 一程船费可能已是打工仔一天人工,郑宝鸿因此形容港九两岸市民“老死不相往来”。后来好一段时间,渡海小轮收费是“八仙”,正正是“八仙过海”。

他又记得,小时候父母抱著他乘搭天星小轮,那时天星码头还在雪厂街,是一栋木构建筑。从前天星小轮下层还有人唱曲卖艺、贩卖货品,好不热闹。

香港早年亦依靠汽车渡轮接送私家车横越维港,郑宝鸿忆述在50、60年代,汽车渡轮经常大排长龙,动辄要等候一小时才能登船。直至1972年,红磡海底隧道落成启用,开启了交通基建的新一页。

郑宝鸿忆述在50、60年代,汽车渡轮经常大排长龙,动辄要等候一小时才能登船。直至1972年,红磡海底隧道落成启用,开启了交通基建的新一页。(“政策.正察”提供)

大型交通基建往往造价不菲,但郑宝鸿总结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认为“基建做,好过唔做。”想当年建造红隧和地下铁时,亦遇到反对声音,惟随著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增加,今天实在无法想像当年若无兴建这些交通基建,今天的香港会是什么光景。

【本文获“政策.正察”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