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郑宝鸿】电车路等于昔日海岸线?其实呢一段有改动过
掌故专家郑宝鸿今集带我们登上电车,细诉电车途经处的城市变迁。郑宝鸿提到,最早期电车由坚尼地城到上环大部分路段都是沿海行走,而电车路线百年来改动不多,说得上“一百年不变”。
罕有的路线改动要数天后一段,1930年代前的走线并非今天的英皇道,而是较近海的电气道。
1904年通车的电车,已有114年历史,对比起港岛的城市面貌苍海桑田,电车路却凝住时光,以用样的路线、速度,服务几代香港人。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形容:“由1904年开始直到现在,电车行走的速度都是差不多,路线也差不多,基本上并没有大改动,可说是一百年不变。”
中西区电车勾勒昔日海岸线
电车开通初期行走坚尼地城至铜锣湾,后来延伸到筲箕湾。不少前辈说,电车路线勾勒的就是昔日海岸线,往时搭电车还能望海景。郑宝鸿说,这说法直到1910年都是准确的,“最先坚尼地城去到西营盘一段,只有一部分西营盘并不是沿海,去到西港城都是沿海”,电车服务一直向东延伸,“除了德辅道中过了湾仔之外,早期的电车都是沿海的,后来两旁不断兴建新的建筑物,令到电车见到海的地方剩下很少。”如今市民乘电车走过这一段,可以看到百年来填海地上的城市发展。
天后电车原本行电气道
电车路变化较大的是天后至炮台山一段。郑宝鸿指,电车今天行走英皇道,不是原初的走线:“最初电车在天后行走电气道,并不是英皇道。去到差不多现时的皇都戏院转出去英皇道,去到1936年就改动到行走英皇道。”
“舒潦涛街”不复再
电车途径天后与铜锣湾交界时,郑宝鸿指著与高士威道相连的一条横街“信德街”,指这里一带以前是避风塘,往时将英文Shelter Street译作“舒潦涛街”,他很欣赏这译名,认为音义俱佳,“取了Shelter的译音,又有‘舒缓潦原海涛’的意思,不就是避风塘吗?”可惜后来街道改名,直译作“信德街”,便失去了避风塘的意境。
【本文获“政策.正察”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