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斥发展高球场将令粉岭变“悲情城市” 民间团体批制造恐惧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宋恩荣、团结香港基金顾问王于渐等38名经济学者早前联署支持“明日大屿”愿景,指出考虑成本效益后,认为此方案是上佳的选择。联署内容虽然没有提及收回粉岭高球场发展,但指出收购新界农地、棕地,或为发展新市镇而兴建交通配套的成本,比填海还要高。其中宋恩荣接受《明报》访问时更表示,支持政府收回高球场,改为自行管理,但用地作高密度发展是不切实际,因为粉岭距离维港30多公里,缺乏交通配套,只会变成“悲情城市”。
新界现时居住香港过半以上人口,难道因为距离或交通问题,就成了“悲情城市”?民间团体本土研究社批评“悲情城市”言论可笑,指责学者利用民粹语言及误导数字,制造恐惧,“令到啲人唔再谂高球场发展合唔合理。”
联署内容指出,“明日大屿”愿景可以带来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单是第一阶段交椅洲填海,商业土地收入已达约3,600亿,而两个阶段最多兴建40万个住宅单位,可带来8,400亿元卖地收入,说明并非坊间所指,属非不可负担的方案。而在新界偏远地区建设新市镇,须兴建新的交通走廊连接市区,反观人工岛相对距离港岛最短只有约四公里,估计效益相对较高。
然而,据政府数字,2016年香港有约384万人居住新界,占人口超过一半。难道因为距离或交通问题,远离维港的地区必然是“悲情城市”?
新界东北、洪水桥新发展区同样偏远该叫停?
对于宋恩荣的言论,本土研事社成员黄肇鸿直言:“都几好笑”。他反问,如按照学者所言,距离维港30多公里的粉岭高球场土地用作高密度发展是不切实际,同样道理,位置一样偏远、新界东北发展区及洪水桥新发展区亦应叫停。他批评学者当年在计划推出时,没有提出过相似的忧虑,但现在又反对高球场发展,是双重标准、试图转移视线。
“悲情城市”疑影射天水围 制造恐惧不再讨论高球场
他续指,因为地区距离维港30多公里,缺乏交通配套,就是“悲情城市”的说法,是侮辱了粉岭、上水等居民。他指出,香港的政治、经济中心都位处香港、九龙,但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新界,自然会出现交通问题,而无可否认,当发展一个地区,人口负荷必然增加,需要解决交通问题,但从城市规划角度,不应因成本高昂而拒绝发展,“起一条新路、铁路一定系贵,但问题系值唔值得投资。”
黄肇鸿又认为,“悲情城市”说法疑影射天水围新市镇规划问题,是不公道的标签:“利用恐惧令到啲人唔再谂高球场发展合唔合理。”他指出天水围的所谓悲情问题,非单一与距离及高密度公屋发展有关,而是因为30年前公私型合作导致集团垄断全区,导致当区丧失社区经济、居民无法原区就业等有关。
联署指收地比填海更贵 本土研究社批误导公众
联署内容亦提到,如果政府收回新界棕地或农地作新市镇发展用途,按最新收购价连同农作物和其他损失等多付的补贴,每方呎收购价最高达近1,700元,比填海成平每平方呎1,300至1,500元更高。
黄肇鸿反指,政府不可能会以1,700元收地。他解释,现时政府会按用地的位置、收购目的、竞争情况,将用地评级分为甲、乙、丙、丁四级收购,如以最高规格收购甲级用地,收地价一般为约1,200至1,300元,当中已包含特别津贴在内。而现时新界用地普遍只属丙级或丁级,收购价只是数百元不等,故此实际收地情况与1,700元数字有很大出入。他批评学者误导公众,“冇可能用咁高价钱讲成个新界,然后再用填海最低价钱去比,再话棕地贵过填海﹐咁样造数、咁样拗冇办法啦。”
本土研究社:高球场用地用途不合理
黄肇鸿认为38位学者及某部分人,试图以民粹语言模糊大众焦点,强调现时大众不应聚焦讨论高球场应否兴建房屋,而是该用地以会所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要谂一谂高球场𠮶个用途系咪合理先?系少数人嘅特权地,交紧好少租嘅,唔一定要起楼嘅,可以有其他想像,起公园、康文署接管、畀全香港市民用,但(特权﹞一定要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