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延迟交椅洲填海 尚待进一步讨论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刘兆光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新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了引人注目的消息,即交椅洲人工岛填海计划将被延推两至三年。尽管如此,陈茂波强调政府将继续推进各项相关研究,并强调政府推展交椅洲人工岛的决心不变。笔者认为,政府审慎推展大型发展项目是明智之举,充分显示政府适度调节推进节奏,体现积极有为的作风。

回顾过去六年的施政报告,从2018年所描绘的“明日大屿愿景”到2023年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计划”,交椅洲占据了未来十年土地供应的一席重要地位。根据发展局在2023年的预测数据,预计未来十年的“熟地”供应量将达到3,370公顷,其中超过1,400公顷来自北部都会区,约有400公顷来自交椅洲。此外,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中也明确指出,交椅洲将提供1,000公顷的潜在土地供应,占政府总共4,124公顷潜在土地供应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据原来计划,交椅洲填海的第一阶段预计于2029至2030年度完成,并在2033至2034年度迎接首批居民入伙。首个填海完成的A岛将成为本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总计可提供约400万平方米的商业楼面面积,旨在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引擎。此外,交椅洲可兴建19万至21万个住宅单位,可容纳50至55万人口,对于本港住宅供应至关重要。

填海计划的延迟对未来土地供应的发展里程碑产生了绝对的影响。市民不禁会产生疑问延迟填海计划对土地供应有何影响?考虑到填海造价高昂需要谨慎理财,政府在推展大型项目时亦必须谨慎行事,这是无可避免的。同时,政府应该同时兼顾持续造地,确保主导土地供应,并为未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土地储备”。故此,在交椅洲填海计划延迟的同时,政府应加快北部都会区东部的发展,例如马草垄,以及新界北的新市镇和罗湖/文锦渡一带的土地发展,以弥补短期土地供应的瓶颈。

交椅洲填海计划不仅涉及填海工程,还牵涉到连结香港西部的多项运输基建项目。然而,填海延迟可能对未来的基建蓝图产生影响。根据《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政府正在进行关于交椅洲运输基建项目的规划研究,包括港岛西至大屿山东北连接路、港岛西至洪水桥铁路以及交椅洲人工岛环保集体运输系统。其中,全长约30公里的“港岛西至洪水桥铁路”被视为未来香港的交通命脉。该铁路由香港大学站开始,经过港岛西、交椅洲、欣澳和屯门东,最终连接洪水桥。这条铁路一方面能够提供更便捷的连接,让北部都会区西部和维港都会区之间的交通更加顺畅,同时也促进政府“机场城市”愿景下的各项重要项目,包括“航天城”、南货运区的高端物流中心和智能机场等。另一方面,该铁路还预计能够与往来洪水桥和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接驳,为来往深港核心区的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选择。

然而,填海延迟是否也会导致相关运输基建项目的延迟,政府尚未进一步说明。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愿景,笔者期望政府能够争取分阶段落成港岛西至洪水桥铁路,并尽快开通洪水桥至欣澳段,以便该段铁路能够赶及与港深西部铁路项目在2034年至2038年落成及相互连接。

延迟交椅洲填海计划可能对周边土地的发展潜力产生影响,其中最受打击的将是大屿山北部的土地。东涌、欣澳、小蚝湾等地区都是未来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而交椅洲填海项目的不确定性将会减低这些发展项目的吸引力。此外,本来预期连接CBD3的港岛西,即坚尼地城一带,可能因为外溢效应而减低土地的发展和重建意欲。笔者建议政府以“基建先行”为目标,先分阶段建设交椅洲的主要运输基建,同时预留位置以便日后对接填海区,以满足香港长远的运输和物流需求。

交椅洲一直以来都是香港未来的主要土地供应来源,然而,填海计划的推迟将对整个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从整全的角度思考土地供应策略。笔者认为,社会大众不能仅仅关注填海计划的实施时间(When),更需要进一步思考填海计划的细节(What)以及如何执行(How)。这样才能丰富公共政策的讨论,并为社会带来实际的利益。

作者刘兆光是特许测量师及ESG分析师、香港新方向成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