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政府应加快推动电动渡轮的应用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刘锐业、于承忠

渡轮服务在香港有超过百年历史。昔日的渡轮服务是接载巿民往来香港岛和九龙,主要的经营者是成立于1898年的天星小轮,辅以一些小型电船“哗啦哗啦”。其后于1923年油麻地小轮(即香港小轮)成立,服务范围包括载客及汽车渡轮,穿梭港岛和九龙多个码头。1972年第一条过海隧道建成后,渡轮的重要性渐渐下降。

但随著香港人口增加,九十年代开始,在离岛或较偏远地点陆续建成大型住宅区,加上中环至尖沙咀航线广受游客欢迎,故此对渡轮的需求又逐渐增加。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港有10名渡轮营办商提供合共21条定期领牌乘客渡轮航线 ,提供往来离岛以及港内线渡轮服务。此外,当局又发牌给“街渡”,为持牌及专营渡轮未能兼顾的偏远沿海小村落提供服务。在2023年,渡轮乘客达约三千九百万人次。

政府早于2019年的《施政报告》中宣布会拨款资助服务离岛的航线,在2021年起分两个阶段为11条航线,全面更换较环保及有新配备的船只,涉及约47艘船。2021年8月两间渡轮公司就首批22艘船发出联合招标,当中包括4艘混能船及两艘使用柴油-电力系统的船只, 料涉款约25亿。首阶段22艘将陆续抵埗,其中3艘预计于3月启用,包括由新渡轮营运的“新明珠2号”和“新明珠8号”来往中环至长洲及梅窝,以及港九小轮营运的“港九1号”来往中环至坪洲。新船由碳纤维或铝合金建造,由于船新重量减轻,可减低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其后,政府在2021年6月公布《清新空气蓝图2035》,包含“健康宜居、低碳转型、比肩国际”的愿景,目标是让香港于2035年前成为空气质素媲美国际大城市的宜居城市。《清新空气蓝图2035》的其中一个主要方向是多方面(包括运输业)采用绿色技术。其中,政府落实资助4条港内航线建造及试验电动渡轮和相关充电设施,并在离岛渡轮航线的新船只资助计划首阶段全数资助数条主要离岛渡轮航线的营办商建造新混合动力渡轮。

不久,政府在2021年10月8日公布《气候行动蓝图2050》,以 “零碳排放、绿色宜居、持续发展”为愿景,提出香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标。发展绿色运输是其中一项主要减碳策略和措施,以达致《气候行动蓝图2050》下于2050年前车辆零排放和运输界零碳排放的长远目标。为争取在 2035年前将碳排放总量从 2005年的水平减半,以迈向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的目标,政府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确定于2024年或之前与全部4间港内航线的渡轮营商合作试验电动渡轮。

为推动在本地试验电动渡輪,政府在预留了3.5亿元推行电动渡轮先导试验计划,资助渡轮营办商建造电动渡轮和相关充电设施,以及在24个月试验期内操作电动渡轮所涉及的营运、保养和维修开支。参与试验计划的港内渡輪航线包括天星小轮来往中环至尖沙咀航线、新渡轮来往北角至红磡航线、珊瑚海船务来往西湾河至观塘航线,以及富裕小轮行驶启德、红磡、尖沙咀、中环、西九龙的水上的士。每辆电动渡轮成本约5,000万至8,000万。政府已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制订试验计划详情、监督进度和评估电动渡轮表现。环保署则负责聘请顾问设计电动渡轮和充电设施,并协助渡轮营办商准备建造电动渡轮的公开招标工作。本地造船工程师和学者会与工作小组代表组成专家小组,参与制订电动渡轮的设计方案。渡轮营办商会已开展建造电动渡輪的招标工作。

事实上,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已经开展有关电动渡轮的应用。新加坡的三艘全电动渡轮由蚬壳集团(Shell)和本地造船厂合作建造,每日可接送3000名乘客往返蚬壳能源与化工园。全电动渡轮各有200个座位,每年乘客量预计为180万人次。 三艘全电动渡轮每年预计可减少6258公吨的碳排放量,并可每年节省1952公吨的燃料。在台湾,高雄市政府获补助新台币1亿元(约2700万港元)采购2艘无污染的电动渡轮及岸上快速充电设施,替代船龄老旧柴油引擎渡轮,每年可减少278.2公吨碳排放,有效减少原先船龄老旧柴油引擎渡轮排放黑烟之情形。电动渡轮可乘载约85名乘客、23辆电单车,为民众供搭舒适搭乘环境。

展望将来,本港渡轮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这包括有至本地旅游,如维港游、大屿山保育、每月烟花汇演,必然会吸引游客及本地巿民乘搭渡轮。此外,政府未来将有大规模都巿建设发展计划,包括有交椅洲填海建造人工岛填海计划,预计未来对渡轮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随著电动渡轮的建造和充电技术日渐成熟,政府应加快推动电动渡轮的应用,与此同时,政府应增加电动船叉电站数量及能力,以满足各持份的期望与需要,使其达致205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作者刘锐业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暂任学生事务总监及高级讲师,于承忠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客席讲师、认可ESG策划师CEP®。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