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重塑安老服务格局 政府更须与社会携手合作共创未来
来稿作者:邝卓睿
社署领导半年前在多个媒体和公开场合上所说的政府高度重视安老工作的言论,现在看来纯属空谈。他们承诺的支援照顾者和安老服务的项目大多尚未实现,甚至有许多只是形式上的虚设。现有的项目和服务质素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所恶化,这令人十分遗憾。
在笔者身边,有些朋友都苦笑表示对于现今社署和劳福局的作为感到十分困惑。笔者认为这并非单纯的困惑,而是反映了相关部门所奉行的价值观,那就是背离了他们所宣扬的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他们的行为更像是对仁爱、诚实、透明、多元包容、尊重批评和建议、尊重个人私隐、专业、勇于面对挑战、有前瞻思维、实践理论等价值观的背离。社署和劳福局敷衍应付添马舰和北京提出的要求,做事随便之余也完全无视民间和立法会议员们的声音及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完美地表现出那令人作呕的“精英(竹苞)主义”。相关的政策不但完全与社会和时代脱节,而且未能照顾长者、照顾者们和前线社工的需要。特别是在处理许多长者和照顾者问题时,社署不但视而不见,还回避讨论,对许多与长者和照顾者相关的问题视而不见,漠视整体利益,对特区政府的改革工程构成严重影响。
在面对最近发生的资料外泄、长者日间护理中心监管不力、津贴设计过时以及多宗长者自杀个案等问题时,相关部门仍然避重就轻,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也没有正视人口老化对安老服务需求和照顾者压力的影响。他们对财政预算案的处理方式更是显示了他们对待问题的消极态度和缺乏前瞻性。财政预算案中提及增加服务名额和扩大社区券、院舍券的范围都是搬字过纸,但却缺乏具体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安老护理服务和支援照顾者工作。至于服务名额方面,也只是继续原有的数字游戏,加了些少就好像当作自己是拯救苍生,完全没有理会长者、照顾者和前线社工所面对的困难。
政府对长者护理服务对本地经济和财政的压力一直以来都是缺乏足够关注,他们在长期护理服务的支出上无节制地增加开支,但就缺乏政策创新思维,既没有了解到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可持续性问题,也没有意识到人口老化对安老护理和支援照顾者服务的需求所构成的压力,更不了解和不愿意面对或承认现行政策和模式的各种不足之处及可改善的地方。这次份财政预算案缺乏前瞻性,只是在表面上做些微不足道的增加,却对问题视而不见,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做法不仅令人担忧,更是对社会福利工作的一种背叛。
“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革命理想高于天...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格格不入的。”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精神和重要指示。社署高层应认真学习和贯彻这段讲话以及其他讲话或文件的内容和精神,不要继续做著一堆不知所谓的工作和开设新职位。笔者认为政府此刻更须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为改善安老服务而努力。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长者享有安心、尊严的晚年生活。也只有这样,社福部门的高层才能追求政策创新,并为他们多年来的不作为感到羞耻。
其中,政府可考虑多个社会各界所提的建议,探讨如何先进行内部改革和资源整合以呼应财政司的要求,再继而探讨如何推动地方福利办事处的改革、合理务实地更新安老院实务守则、推动独立机构负责所有关于安老院舍和日间护理中心的监管、牌照和设计工作、回应前线社工对辅导和职涯规划的需求、与社会各界合作以发展长者日间护理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理性务实的建议,只可惜政府多年来都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认”罢了。
总结来说,香港的安老护理服务和支援照顾者工作正面临重大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应该重视安老服务的重要性,不要再错失解决问题的机会。社会福利署等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安老服务的质素,改革相关的资助模式和监管制度,积极推动居家安老和照顾者双为本的方针,并建立更适合长者生活的社区环境。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