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预算案需长短期措施兼备 从四方面振兴经济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李智匡

特区政府财赤逾千亿元已成定局,本月底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有何措施开源节流、振兴经济,将成为大众焦点。开源节流比较简单,最快速开源方法当然是增加各项公共服务收费,长远则是研究扩阔税基;短期节流方法是减高官薪酬,长远则要精简公务员架构,减少庞大薪津开支。至于如何振兴经济,这是最值得讨论及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落重药”,有短期措施同时也要有长远目标策略,方能令香港经济重拾上升动力。

楼价持续下跌,由2021年高位至今累跌超过22%,最新负资产数字急增至逾2.5万宗,创逾19年新高。这令市民财富缩水,影响消费意欲,其实亦影响香港经济,绝非好事,所以政府首先必须要稳住楼市。短期而又最简单的措施是全面撤销辣招,很多学者及业界人士已多次提出,现已不需要辣招去遏止炒风,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长远方面,政府必须深思住宅供应问题,北部都会区大计已开展,未来20年可提供逾90万个单位,另一个提供大量单位但完全未动工的交椅洲人工岛计划,是否有必要继续?相信当局如果宣布搁置甚至取消,先省下多达5800亿元,以纾缓财赤,在现时人口增长趋势未明的情况下,相信公众都会理解及接受。

第二是刺激消费及吸引游客来港。不能否认,本港自03年自由行后,访港旅客主要来自内地,按现时政治局势,最务实的行动就是想办法提升内地客消费意欲。财爷可参考一些议员的意见,向中央提出,将27年以来未调整过的内地客免税购物额度,由5000元放宽至每年每人3万元,然后逐渐加至10万元。这样一来,内地客来港买7万元钻戒后遭海关征逾万元税款的事,就不会再发生,需知道内地客在小红书说一句“不如在大陆买”,影响很大。长远一点,本港必须增加够吸引力的景点,并努力打造旅游新体验,令人有香港“仲有新嘢玩”的感觉。预算案绝对可以在这方面投放更多资源,协助旅游业界增值。

第三,当然是抢人才及挽留人才。预算案投放在教育方面的金额,绝不可减省,因不少移民的专才,也是为了子女接受更好教育而离开,要留住这批人士,致力将教育水平提升是当务之急。至于抢人才,政府短期内可继续推动高才通等计划,但必须想得更长远,更加目标为本。人才到港应要落地生根,在此居住及工作,甚至购置物业,这样才能为香港经济作出贡献,故此政府应适当地施加条款,要求人才获批后要留港一段时间,并积极找工作或开展业务,否则可能影响续签。这样既可保障香港利益,也能达到计划真正目的。

最后就是加速交通基建,创造就业机会。本港交通便利及与内地融合的优势,必须进一步巩固,交通基建可带动经济,故短期内政府要投放更多资源,尽快将已规划的项目完成,例如古洞站、北环线及启德绿色运输系统,同时压缩拟建铁路及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以提速提效的方式令各条铁路尽早竣工。唯有真正落实基建先行,才能避免在发展上落后于深圳及其他大湾区城市,方可充分把握两地融合所带来的机遇。

本港经济要回复旧观,需要一点时间,最重要是知道问题所在,从正确方向行事,在适当范畴投放资源。笔者相信,只要政府懂得审时度势,不再乱花千亿元在大而无当的项目上,财赤下以有限公帑用得其所,仍可令香港经济逐步上扬,走出低谷。

作者李智匡是市场策略研究顾问,之前为传媒工作者。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