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内地持续通缩 香港有何影响?

撰文: 梁海明
出版:更新:

内地连续四个月出现通缩。受2023年比较基数高的影响,2024年1月内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跌0.8%,跌幅较对上一个月扩大0.5个百分点,不仅差过市场预期,亦是2009年9月以来最大跌幅。香港市场因此忧虑,若然内地的通缩持续,将影响香港本地的经济和零售市场。

来稿作者:梁海明

外界常说通胀猛于虎,但的而且确,把通缩形容为洪水猛兽,比通胀还让人害怕,对经济的伤害更大,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若然通胀是温和的升幅,例如上涨2%、3%,虽会对经济、民生带来影响,但毕竟还在可控范围内。

而且,物价即使再高一点,只要市民消费得起,间接反映出因经济好市民赚钱多,所以愿意扩大消费。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发烧至38度,只要吃退烧药或者用退热贴,问题就不会太大。而且,长辈们常说,小孩发烧完之后还会长高,这样听起来,通胀即使高一点点,不是太坏的事情。当然,若然发烧高过40度,那当然需要看医生处理。

通胀不无好处 通缩或致失业

但是,若然出现通缩,情况就严重得多。简单而言,通缩意味著商品的价格愈来愈低,这在理论上来说对消费者是件好事。但是,若然商品的价格持续下降,到了无利可赚甚至卖一件亏一件的时候,危险就出现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生产的厂家想办法减少成本,例如压低原材料价格,给工人减薪,甚至是裁减工人。

这样的后果就是,工人收入减少了,就更没有动力去消费了,而没有人消费,即使商品价格再便宜,也没有人买。那么生产厂家损失就更大,面临生存危机,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的后果,就是愈来愈多工厂倒闭,愈来愈多工人失业,社会就会变得愈来愈不稳定、经济愈来愈差。内地经济差,民众收入减少不敢去消费,自然就不会来香港消费了。

关键在于是否消费得起

简而言之,很多时候通缩意味著经济出现问题,民众消费欲望减退。而要辨识是否通缩来临也很简单,就是物品价格虽然大幅下降,但大多数消费者没钱买不起。套用一句电影台词,那就是:

人世间最痛苦的,就是我心爱的物品降价至1元,虽已摆在我面前,但我也买不起。

通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确实需要警惕。我们不妨看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例子。

其一是美国大萧条,1929年10月随著美国股市的崩溃,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了衰退,并出现可怕的连锁反应:银行倒闭、众多任务厂关门、超过1370万美国工人失业、商品严重滞销,资本家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如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恶性循环,并逐渐传染给全世界。这个通缩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用当时纽约流行的一首儿歌来概括:

梅隆(时任是美国财政部长)拉汽笛,胡佛(时任美国总统)敲车钟。华尔街发信号,美国往地狱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

其二是日本曾因通缩,经济迷失逾20年。有个例子经常被外界用来形容日本的通缩到底有多严重,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后,日本本地的物价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而与之对比的是美国在2005年发生强烈台风后,当地的商品却能涨价高达三倍之多。为何同样是灾难过后,日本和美国的物价变化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就是日本长达20年的物价下跌已经让通缩阴影深植人心。

美日前车可鉴 香港教训惨痛

而且,不但日本民众认为日本经济处在通缩状态,就连日本政府也承认。在2001年3月,日本政府在二战之后首次认定日本经济处于通缩状况,其后虽然经济略见起色,日本政府删除有关通缩的表述,但在2009年11月,由于环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经济再次遭受打击,日本政府在月度经济报告中再次表述称处于缓慢的通货紧缩状况。

本港也曾在1998年至2004年期间,经歴过长达68个月的通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香港经济开始滑落,加上2003年沙士的影响,香港经济更遭受进一步的冲击,导致香港各种商品的商品售价每况愈下,从而令企业的收入下跌,为了生存,企业采取收紧支出、削减员工薪酬甚至裁减员工的措施。

而在企业利润下降影响公司的业绩,员工工作随时不保的情况下,企业及员工就会出现通缩预期,这又会导致股票价格、楼价随之下跌,进而令香港经济继续下滑,这又会影响商品价格及企业利润,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中央政府颁布CEPA政策慢慢见效之后,香港通缩问题才慢慢解决。

解决通缩受公共财政限制

但这个解决通缩的方式只适用于如香港这样的经济体,因为有中央政府这条大水喉射住,而不适合一个国家。若然一个规模更加大的经济体要解决通缩问题,则会遇到诸多困难。譬如,解决通缩问题,不少西方国家的政府会通过政府自己投钱,以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和经济。但是,之前由于遭遇通缩,导致企业、个人收入减少,意味政府税收减少,政府哪来的钱以增加财政支出?如果政府加大印钞票的力度,解决完通缩问题又要紧接著解决通胀问题,问题就会无止无尽。

由此可见,相比高通胀,出现通缩的后果更加严重。当然,这里也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不少解决通缩的办法即使不适用于一些西方国家,但未必不适用于中国。何况,中央政府很有可能会在今年第二季左右,通过采取下调银行贷款利率等向市场放水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借钱消费,以此解决通缩问题。

这对本港而言,唯有希望“这个春天不太冷”,可能要等待到今年的第二季或之后,才有可能有更多内地民众前来香港消费,以此刺激本港市道。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