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盲跟烟税75%建议 香港水土不服
来稿作者:简永哲
财政预算案本月尾出炉,吸烟与健康委员会建议再加烟税至75%,将香烟售价提高至120至130元,认为达到这个“世卫标准”便可做到政府设定的2025年KPI——将吸烟率降至7.8%。以加烟税作诱因逼戒烟为主要控烟策略是否有效,一直备受质疑,因以往2009至2014年期间3次加烟税,吸烟率仅下降了1.2%,跌幅亦与往后无加烟税的八年期间相若,代表加税措施成效极低。况且现时本港9.5%的吸烟率已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笔者认为,政府的控烟思维要突破这个樽颈,只重复跟从委员会的“山埃贴士”加烟税,徒令私烟问题恶化,政府必须三思而后行。
本港自2009年至今,总共4次加烟税,最近一次是去年初,政府没有理会报贩协会等多个团体反对,大幅将烟税加至零售价约64%。今年预算案公布前,吸烟与健康委员会主席汤修齐再次发功,称要达到政府定下的7.8%吸烟率目标,需要在不足两年内减少逾10万名烟民,形容情况刻不容缓,但提出的建议仍是独沽一味 — 加烟税。委员会今次建议将烟税加至占零售价75%,并说要每年按通胀调整,确保“效力”不被削弱。
“烟税要占零售价75%”其实只是世卫的普遍建议,惟吸烟与健康委员会及一些个别学者,将其视为黄金标准。其实,根据世卫2021年报告,在逾190个国家或地区中,头十个高烟税比的地方,吸烟率都高过香港,其中最高烟草税的保加利亚、土耳其、芬兰等地(全部达84%或以上),吸烟率全都处于高水平,保加利亚32%、土耳其26%、芬兰15%,反映一个地方的烟税占比高低,其实与吸烟率之间无直接关系。相反,许多烟税占比低于香港的地区,吸烟率亦可以比香港低,例如印度,烟税占比57.6%,但吸烟率只有7%。
最重要的是,原来在世卫的网站有列明,这项“烟税要占零售价75%”的建议有些附带条件要跟从,其中包括实施高烟税的政府,与邻近经济体系的烟税政策上必须有所协调,要妥善处理因加税而拉阔两地烟草价格差距的问题,亦即是香港每次加烟税都要面对的“跨地域非法走私”问题。
众所周知,香港与内地、台湾等类近地区物价价差距甚远。如果跟随吸烟与健康委员会的建议,将烟税增至100元,加上烟商生产成本及利润约28元,本港的香烟售价会提高至120至130元,烟价将会是内地的5至6倍。内地与香港跨境运输及人流频密,固然会加剧非法走私问题,所以硬将“烟税75%占比”套用在香港,结果只会水土不服。
另外,吸烟与健康委员会早前记招引用的吸烟率是2021年的9.5%﹐以两年多前的数据预计烟税占比加至75%,可令本港吸烟率降0.7个百分点至8.8%,并不专业也不够科学。虽然2023年新数据未公布,但委员会如确信去年加烟税有效,有关减幅应更进取,估算亦应更准确。无论如何,再加烟税可降0.7个百分点的假设,实在值得相榷,因为从数据可见,世卫的建议对某些吸烟率仍然相对高的国家或许有明显效用,可是香港的吸烟率由回归前大约15%,降至现时的9.5%,在已发展地区中属极低水平,再重复又重复加税,似乎已经无甚作用。
以减肥作例子,要由200磅减至175磅,可能只需减少食雪糕零食就可轻易做到,但要再减至150磅,单是减少食雪糕零食已不可能。同一道理,笔者相信,香港要再进一步降低吸烟率,再依赖加重烟草税这旧招、盲目追求所谓国际建议实难再凑效 。
事实上,吸烟与健康委员会曾“鬼拍后尾枕”承认,加烟税的好处是推行成本及投入行政资源低,难听一点,即是这种方法最悭水悭力。要成功从来没有容易的捷径,既然很多数据引证世卫建议的标准没有统一的针对性,就不应再执着地盲目跟追求75%这个建议水平,政府必须整合一套切合本港情况的控烟策略,从教育、宣传、立法等多个层面,同比龄层及性别适度推行,才有望达到所定的KPI。
作者笔名简永哲,现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