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晚期照顾|促进医社合作 加强资讯推广
预设医疗指示(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的《维持生命治疗的预作决定条例草案》及在居处离世的相关修订已提交立法会进行首读及二读,这是香港晚期照顾发展的重大进程。晚期照顾泛指生命最后六个月至一年的照顾、支援,以及为此阶段所作的准备。生命晚期的照顾并不是全新的概念,中国文化中常常提到的五福临门当中就有“考终命”,当中善终的概念就包含对死亡的准备以达致身心社灵的平安。
来稿作者:周嘉俊、杨乐思
近十年来,香港在晚期照顾方面已经跟随其他地方,将预防及减轻病人身心社灵痛苦的纾缓治疗服务扩展至更多无法逆转的疾病,同时制定了《纾缓治疗服务策略》。这些努力使香港的“死亡质素”有所改善。根据《经济学人》的报告,香港的死亡质素在全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从2015年的第二十二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九位,在亚洲地区仅次于台湾和南韩。
香港的晚期照顾服务
理想的医疗服务需满足市民整个生命历程的需求,包括人生晚期。虽然现时香港较以往有更多政策支持晚期照顾,医管局和非牟利组织亦有提供晚期照顾服务,但是仍然要面对服务零散的问题,医、社两个系统之间的连结较为薄弱,以致晚期照顾服务停留在“各有各做”的阶段。
根据本地研究报告,大部分受访者(86.1%)期望能于人生晚期尽量留在社区。然而,碍于医院与社区晚期照顾服务未能有效协调,在市民的人生晚期阶段,他们及其家属大多要奔波往来医院及住所,不但与市民留在社区安享晚年的意愿背道而驰,家属亦疲于奔命,更增加了非必要的急症室和住院等医院服务需求,落得“三输”的局面。
整合晚期照顾服务于基层医疗网络
要帮助市民留在熟悉的社区安老,我们需要加强医院和社区服务的连系,把晚期照顾服务由医院专科服务拓展至基层医疗及社区照顾系统。赛马会“安宁颂”计划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例子。计划自2016年起采取医社合作,于社区及安老院为晚期病人提供全面的晚期照顾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质素。根据计划2019至2021年于港岛东联网的数据,参与计划的离世病人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17天,深切治疗部的入住时间亦减少了0.2天,急症室求诊次数则减少了0.5次。这个计划还提高了家属的照顾知识和信心,减少了病人前往急症室的次数,减轻了医疗系统的压力。这数据正正凸显了协调医院和社区晚期照顾服务支援的重要性。
有见政府正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服务,并期望推动医社合作,在社区构建跨专业的服务网络,晚期照顾服务其实可以扎根于基层医疗中,以加强协同效应。因此,医务卫生局可以考虑通过协调医院和社区医疗及社福机构合作,整合晚期照顾服务于基层医疗网络中,以扩大服务在公私营不同层面的覆盖率,从而持续推广及拓展香港晚期照顾服务。这项建议有望填补现时服务缺口,让市民能在人生的晚期尽量留在社区使用综合护理服务,以满足身体、社会和精神方面的多重需要。
加强资讯推广
此外,市民认知与社区提供晚期照顾服务之间存在资讯盲点。根据研究结果,尽管接近九成市民期望于人生晚期尽量留在熟悉的社区,但仅两成市民知道其居住的社区有提供晚期照顾服务,可见晚期照顾的资讯推广有待加强。同时,研究亦显示受访者于人生晚期或面对亲友过身时,最希望从亲友(55%)和社区医护人员(41%)当中获得医疗治疗外的支援,但社区医护人员现时只占晚期照顾的资讯来源不足一成,说明社区医护人员可肩负更大的推广责任。
“美国Respecting Choices”的循证模式及“新加坡Living Matters”的全国预设照顾计划均值得香港特区政府参考。两地透过社区培训社工、护理员等成为推广人员,有系统地为有需要的市民和家属开展对话,讲解不同的社区晚期照顾服务,有效将其推广至社区之中。政府亦可以考虑参考外地及本地计划的设计,以社区医护人员为主要媒介,加大力度作系统性的培训及推广。
照顾者作为市民的一个重要资讯来源,正正为政府提供合适的切入点,让服务资讯有效传达至市民 及其家庭。有见社会福利署于未来三年在全港展开一系列以照顾者为目标对象的宣传活动,我们建议其他为照顾者提供支援的政府部门及社区服务提供者亦可以参考此策略,继续借助照顾者为媒介,并考虑互相合作,以强化协同效应,加强晚期照顾的讯息传递。
面对日渐增加的社区晚期照顾服务需求,我们期望政府能在现有草案的基础上再踏前一步,改善社区晚期照顾服务,以达致政府“居家安老为本”的政策方针,帮助市民留在熟悉的社区安享晚年。
作者周嘉俊、杨乐思分别是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