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青年工作 有心比有钱重要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香港优质师友网络(QMN)25日为第二届“Grows Together职场有你”的参与导师举办培训与分享会,并为50名曾参加去年首届活动的学员进行面试,选拔合资格者在今年真正进入第二阶段的职场体验工作。作为一个青年活动的支持者与推行者,笔者却被席间有人偶然谈起的一件事深深震撼!

来稿作者:杨莉珊

席间有人谈到最近学生自杀的问题又趋严重,媒体称今年首10个月竟有多达27宗学生自杀身亡的不幸事件,连教育局也不得不承认学生自杀有上升趋势。作为关注青年工作的人,也作为一个母亲,对这样的新闻怎能不痛心?

其实自2019年黑暴风波后,社会意识到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存在误解甚至不满,感受到压力,甚至对未来没有希望。此后无论是政府或者民间,投放在青年工作方面的资源也有井喷式的增加,就连国家领导人也公开表示要关注香港的青年工作。资源多了,活动多了,但为何香港青年并未因此纾减压力,认清前途,对未来充满希望?

今天的交流会中,听取不少友师与青年互动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候任香港青少年服务处副总干事区洁盈博士为大家提供的辅导课程,让我们警醒,在青年工作当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将青年放在青年工作过程当中的主角位置?又或者我们只是不经不觉之间,想在年轻人面前炫耀我们的“成功经历”及“食盐多过你食米”?

比起资源与活动,青少年在成长当中更需要理解、陪伴与信任。但很平险,这些并不是更多资源,更多活动可以提供的。政府将学童自杀数据上升的原因,归咎于受疫情及复常后学生需要面对较大的挑战所影响,自杀的原因也认为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个人情绪、学习压力等方面。

这些分析可算老生常谈,这些原因本来也都是可以预先发现并加以解决的。笔者也为人母亲,了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必然有一定变化与波动,从感到不适到走向极端,还有相当一段空间,若能及时加以关注,可以阻止不少悲剧发生。

笔者去年的活动当中也曾与部分学员有较深入的接触,深知道从陌生到交心的“破冰”过程十分艰难,就算是自己父母孩子也不一定能做好。但在座很多热心友师做到了,靠著过人的耐心与爱心,还有出色的沟通技巧,成功与学员建立信任,这样才可以知道他们的成长疑虑与对未来的期盼,然后再给予适切的帮助。

过往也了解过其他青年工作项目,但发现坊间有部分活动存在借青年“过桥”的情况。虽然活动方为青年提供了若干活动或资源,但却并未预先了解这些是否青年人所需要的,也并未预期青年可以从活动中有所收获。结果往往聚了一批青少年,拍了数张“大场面”的照片,然后青年参与者便乏人关心,甚至连其个人感受也往往被忽略。这样欠缺诚意的青年活动应该引起警惕,因为不仅浪费资源,更关键的是破坏青年与成年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我经常告诉师友,每个青年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生故事,既然有心做青年服务,要成为他们人生故事中有影响力的一个人,便要将青年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香港生活成本高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不少来自基层家庭的青少年当然不可能如富裕家庭出身的同侪一样万千宠爱在一身,而其家长也往往要为口奔驰,疲于生计,青年工作确实有必要加强。但加强不仅仅在于资源与数量,无论是政府或社会贤达,既然有心为青年发展尽一分力,何不在心态上、工作方法上有所优化,真正提升青年活动的质量,让青年人成为青年工作的真正受益者。这样既不浪费资源,更关键是为我们社会未来储备更多人才,这才是青年工作的最大收获。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优质师友网络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