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财政储备创27年最低 开源节流量力而为
近几年香港面对巨额财赤,近日立法会便讨论“公共财政政策检讨”议案,提到政府财政储备由2018年的1.1万亿元,跌至现在只有约6,500亿元,创下27年最低。加上财爷早前预告,今年财赤有可能超过一千亿元,比年初《财政预算案》估算的544亿元几乎高出1倍。港人习惯精打细算,看到政府随时陷入捉襟见肘,笔者也是心有戚戚。本文就从开源和节流方面,尝试帮忙想想办法。
来稿作者:蔡裕龙
先从开源讲起,地价收入、利得税、印花税及薪俸税一直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香港一路奉行低税率,这也是便利营商环境的优势,无理由在这方面加税自废武功,不过是否可以从增加纳税人基数上下功夫呢?
陷入人口老龄化的香港,目前纳税人口只有182万人,占356万劳动人口一半。政府在推出抢企业、抢人才措施之后,最新的数字是已经有30间公司来港落户,投资超过500亿元,另外有约 7万人才已到港。这些大企业及高收入人才可以为香港带来多少税收收入,我们拭目以待。政府也要再接再厉,继续吸引更多企业及人才落户。
地价收入方面显然没有这么乐观,本港楼市在疫情后于今年上半年迎来短暂微升,但后继乏力且掉头向下。虽然10月份的《施政报告》想通过“减辣”来刺激交投,但“做啲唔做啲”,只是“减辣”而不“撤辣”,最终成效还需时间验证。惟楼市没有重大利好消息,市场对投地的意欲自然降低。今个财政年度已经过半,首两个季度政府只售出两幅官地、加上补地价项目,暂时只有大约156亿元收入,占今年度卖地收益目标850亿元的两成不到,估计全年要达标根本是“Mission Impossible”。政府将卖地视为“金蛋”的思维显然已经行不通,只有想办法刺激楼市恢复活力,才能带来良性循环,拉动库房的整体收入。
讲到节流,笔者想起近日看到的另一则新闻,政府为了节约开支,决定扣减各政策局及部门未来两个财政年度分别1%的经常性开支,算下来大约是76亿元。虽然笔者乐见政府以身作则,但这笔数对庞大的财赤来说是否杯水车薪?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节流呢?
纵观香港未来最大的一笔新增开支,非大型基建填海莫属。交椅洲人工岛填海造价高达5,800亿元,而这只是初步估算,就算可以引入市场融资,难道库房不需要出钱?在市场需求已经下降,加上北部都会区已有现成土地可供发展的情况下,再去不计成本倒钱落海,等于主动立于危墙之下,怎么想都不符合当下香港的实际情况。如果库房被掏空,外围经济再发生逆转,或者出现任何黑天鹅事件,香港要如何自救?
“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是写入《基本法》第107条的要求,是要香港衡量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政府曾说等待外围经济好转及疫情影响消退,香港的财政有望逐步改善。但香港从来都不应该等运到,必须要自己有所准备才能屹立不倒。
开源方面,积极引入企业人才,创造更多诱因吸引他们来港投资、增加税收;为土地房屋政策拆墙松绑,逐步撤销辣招,让楼市恢复活力。节流方面,避免北部都会区和人工岛填海同时上马,可先发展难度较低的北都,填海则稍微暂缓,让库房回一口气;另外,在政府经常开支中,卫生、教育及社会福利占大约六成,这三方面是否有商榷空间,都值得研究。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每个成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的思维模式,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今天,香港更要管好自己的库房。在资金充足时拓展市场,在资源紧张时休养生息,才能伺机而动,再谋发展。
作者蔡裕龙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多年,现职金融公司资讯科技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