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补牢”值得点赞 改革带来希望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10月25日特首李家超发布了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这份以“为民生、拼经济、做实事”为主轴的施政报告获得了主要政党的一致支持。民建联赞施政报告积极有为,吸纳了民建联不少建议;工联会指施政报告“利民生、暖民心”,采纳了该会30多项建议;而经民联更称其向政府提出的130多项建议中过半被采纳。难怪李家超在出席立法会施政报告答问会时也表示,他在施政报告中采纳了大量议员意见,彰显了完善选举制度后行政立法良性互动的成效。大公文汇则在第一时间分别发表社评,赞施政报告亮点纷呈,展现香港光明前景,而特区政府“做实事、重结果”的管治新风更是令人振奋。

来稿作者:周小稞

对新一份施政报告的如是观感,笔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心有戚戚焉”。紫荆党九月中就施政报告向特首办提交了“聚焦改革 重焕香港生机”的建议书,书中不少建议得到了施政报告不同程度的回应。譬如说,我们坚决反对“明日大屿”计划,呼吁政府即刻终止有关计划,此次施政报告中“明日大屿”已然消失,代之以“交椅洲人工岛”;我们呼吁政府重视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此次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委员会”以确保政府财政的持续性;我们主张重视职业教育、主张推出有吸引力的政策如税务减免、公营房屋配售、教育资源分配等鼓励结婚生育,在此次施政报告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与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新一份施政报告在每一段政策建议最后都会标注具体的部门以明确职责,李氏“以结果为目标”的管治作风日趋明朗。而施政报告提出的“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也确实击中了当前香港公共服务存在的痛点。笔者在疫情结束后曾到深圳交管部门更新已过期的内地驾照,发现相关的办理手续已全部数字化,申办人在办事大厅无须排队,只需坐在舒适的座椅上等候叫号。而回到香港申请国际驾照,笔者却不得不和众多的申请人一起排队两个多小时,一些有经验的⾧者不得不带上折椅以应对⾧时间的站立。香港真是落后了,港府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虽然有点晚,但总算迈出了改进的一步。

当然,香港社会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施政报告宣读后,民研即日就做了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市民对施政报告的即时评分为44.4分,较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下跌了6.7分。为什么这样一份“做实事、重结果”的施政报告(提出的KPI指标达到150项,大幅超出此前施政报告的110项)没有获得更多民众的喝彩?或者说,为什么多数市民对这样一份“亮点纷呈”的施政报告“无感”呢?除了此次施政报告没有再像以往那样大手笔派糖外(政府日趋窘迫的财力让派糖已难以为继),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提出的众多政策建议没有超出多数市民的预期,没有给他们带来惊喜,自然也就不会让他们“有感”。

具体来说,在很多市民眼中,政府提出的很多政策建议或绩效指标,譬如说数字化服务,本来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只是之前的政府一直碌碌无为,新一届政府不得不去“亡羊补牢”,这样的政策建议当然不大可能获得市民的加分。再者,不少的政策建议又属于那种听得到、但看不见、摸不著类型的,以回归以来政府的施政效率,不知道猴年马月这些政策建议才可以真正落地。譬如说,被寄予厚望的北部都会区号称可提供约3,000多公顷的新发展土地,但要到2026年才完成第一批的土地平整,到2027年才为主要发展项目启动收地程序,那时候李家超的五年任期都已经结束了。最后,大多数市民真正希望解决的议题,如子女能不能凭自己的收入买得起房、⾧者能不能享有体面的退休保障、民众能不能拥有更好的医疗服务等,却在施政报告中找不到明确的承诺。

新的施政报告确实想做实事,每个政策局也都提出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政策建议和项目指标。问题是,这些政策建议有多少是真正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这些项目指标有多少能在市民所期望的时间与成本内完成?让每个政策局提出需要改进的政策与指标固然是一大进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部署,这些政策建议与项目指标难免出现避重就轻、各自为政、缺失方向等弊端。因此,要真正让市民“有感”,让市民喝彩,就必须真正解决⾧期困扰民众的深层次矛盾,真正解决掩护在“程序正义”下的拖拉作风;要拿出担当与勇气,顺应真正的民意,推进土地使用、公营房屋、退休保障、医疗保障、强积金等制度层面的改革,不能永远把这些“难啃的骨头”留给下一任政府去解决。唯有此,施政报告才能真正为民众带来希望,为香港焕回生机。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