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发展、发展、发展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周三(10月25日)发表《施政报告》,外界有赞,当然亦有弹。李家超虽然放宽印花税、设立新生婴儿奖励金等,但由电台论坛到立法会答问会,都有意见认为不足以巩固社会信心。

生不生小孩,既跟现代社会家庭观念薄弱有关,但部分人亦因为经济能力、发展前景而却步。供书教学、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莫不是为人父母者必然著紧的事。两夫妻如果收入也不稳定,生活本已拮据,自然不敢生儿育女。

从这个角度先,《施政报告》要给予社会信心,相关司局长责无旁贷。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不只是少收印花税、支付奖励金,更要促使经济发展蓬勃,市民安居乐业。

惟在经济发展方面,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的相关措施不多,主要只是提升信保局的最高负责额,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提供更多弹性还款选项,成立电子商贸发展专责小组以协助中小企业拓展内地市场。面对内地、日本等地区的价格优势,香港旅游业如何突围而出?舖租高昂,创业成本不菲,香港人有何机会发挥潜力和创意?这是都尚待司局长回答。

不只经济发展受制于地租结构,市民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亦无不相关。通勤上班剥夺了打工仔跟家人相处的时间,一碗鱼蛋粉、两串烧卖都因为食肆舖租而昂贵,还未算上每个月用于租楼或供楼的开支动辄占去收入三、四成。对此,负责土地政策的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和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应该成为解铃人。

对于未来最重大供应、占地1400公顷的北部都会区,《施政报告》表示“2027年或之前进行收地;2032年或之前完成平整四成的新发展土地和落成四成的新增单位”,相当于去年所说的“五年内为所有发展项目启动收地程序,十年内完成平整新发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单位各四成”,也就是没有进一步承诺。去年提到“着力发展”的棕地,今年更是没有著墨。特首既然施政“以结果为目标”,积极订立逾百个绩效指标,其实更应该对于北部都会区的土地发展提出要求。

更何况发展包括收地,但发展不只是收地,同样甚至更关键的是主导权。政府借助地产商、私人业权人的力量发展土地,如何确保用得其所,而不会对将来入住的小市民、进驻的商户牟取暴利?就连半官方的一铁一局(港铁和市建局)也会追逐利润,被认为不够民生至上,北部都会区会就怎会不成忧虑?这亦正是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来港所说,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之意。

不管我们是否用“信心危机”来形容当前香港,巩固社会和市场的信心总是需要的,而关键就在于发展、发展和发展。既是经济、产业的发展,亦是土地房屋的发展,更是主导市场的发展。这样市民才有更好的生活,居住才有更好的房屋,青年才有更好的发展,老人家才有更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