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抓住机遇 合力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行政长官在《2023年施政报告》就香港高等教育和粤港澳大湾区协作琢磨甚多,包括提出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筹建应用科技大学、在抢人才同时强化大学育才功能,以及和大湾区城市间合作的一列新措施,相信有助巩固香港高等教育和人才优势,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来稿作者:陈锦云
筹备“北都大学城”
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施政报告》提出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作为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重点措施,这与本智库之前在报章发表的文章观点以及提交的意见吻合。我们认为这不但能为香港高校提供更多物理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有利于提升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以及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生源,与临近的深圳和大湾区内地城市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产生协同合力,进一步为香港的高等教育注入发展动能。
按《施政报告》所宣布的放宽措施,各教资会资助大学授课课程(即学士学位、副学位及硕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就学人数上限,将由现时相当于本地学生学额的20%,自2024-25学年起提升一倍至40%,即按目前大概15000个政府资助本科学额计算,非本地本科生名额将增加至接近6000人。这项措施不得不说是十分进取、也十分符合目前社会及香港高等教育需要,值得点赞!我们注意到,所有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均不获公费资助,并独立于本地学额以外计算,不影响本地学生升学机会。
《施政报告》中还提出增加“一带一路奖学金”名额及其他相关措施,包括透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向供大学申请的“内地与环球连系及学习体验资助计划”额外注资1亿元等措施,将进一步支持大学在各地参与更多宣传及招生活动,积极向世界推广香港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地方和文化背景的优秀学生来港就学,为香港高等教育界提质扩容。这有利于本港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国际化,长远亦有助香港吸纳拥有多元文化的海外人才来港发展。相信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香港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为未来在国际上的更高质量发展奠下基础!
我们留意到,继香港政府去年决定将公费资助的研究院研究课程学额由每学年5595人逐步增加至7200人,今年《施政报告》再提出逐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名额至400 个。我们认同此举可吸引更多优秀博士研究生人才来港就学及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香港的研究实力。
筹建“应用科技大学”
强化自资专上高校发挥“育才”功能
我们特别赞赏政府推动应用科学大学及应用学位的发展,这有助促进应用科学领域的人才培训。有关措施也可鼓励自资院校发展其具特色的专精范畴,发挥自资界别灵活性及应用型的优势,回应市场的人力需求。另一方面,我们期待政府推动跨境副学位资历互认,拓宽副学位课程毕业生的进阶路径。
《施政报告》中也宣布了一系列支持自资大专教育发展措施,包括新一轮批地计划及开办课程贷款计划,支持自资院校提升校舍;并会提供财政和配套支援,支持合适的自资院校发展成为应用科学大学;提供额外资助鼓励院校开办更多应用学位课程,以及与内地当局推动两地相互承认副学位程度学历,以强化职专教育在专上程度的定位。我们相信这些新措施能进一步促进自资与公立高校并行发展,强化私立高校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功能,为青年提供优质、灵活、多元的升学机会。
巩固和推进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与大学相关的创新科技政策方面,《施政报告》还推出一系列建议,以巩固和推进香港在“十四五”规划的角色,包括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展创新科技地带、配合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共同搭建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设立第三个InnoHK平台等,推动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等,这有利汇聚顶尖科研人员,巩固香港作为先进科研平台的地位。
政府还建议透过“产学研1+计划”,促进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并增加指定大学技术转移处的资助上限至1,600万元。相信这些措施有助大学的知识转移工作,鼓励创新创业,而吸纳更多海内外知名的初创服务机构落户香港亦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有助香港迈向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
深化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
有利人才流动
我们留意到《施政报告》十分重视香港与大湾区城市间的协作,从人员交流、跨境服务、应急机制、投资、物流、法制等方面,均提出相关的新举措。例如港府将促进两地的政府部门服务,港人能以智方便APP登入广东省政务服务网,并商讨救护车跨境运送病人等。
我们特别支持简化内地个人数据流动到香港的合规安排,便利大湾区内包括金融、医疗等跨境服务提供;以及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商讨救护车跨境运送病人服务,让病人在医院之间点对点直接运送,为港人提供更佳的医疗支援,对进一步便利大湾区城市之间人才流动,以及对香港市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工作提供了医疗救援保障!
积极作为
合力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和国际人才高地
香港拥有五所全球百强大学,以及多所特色专业名校和一批优秀私立高校,高等教育在亚洲地区领先,在世界范围比较也不逊色。香港完全具备发展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条件。《施政报告》提出的各项有关措施,可以进一步从世界各地吸引更多优秀教研人才和学生来港,再加上各类人才入境计划、留住人才、培育本地人才的措施,以及InnoHK等高端科研合作项目持续推进,香港在支撑高等教育和聚集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政策已经十分丰富,再加上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持续支持,以及香港本身的国际化和“一国两制”独特优势,香港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条件依然具备!
香港政府应积极协调、协助公立和自资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抓住巨大的发展机遇,切实落实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为实现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为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美好愿景发挥自身力量,推动香港再创高峰。
作者陈锦云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