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人口政策见雏形 施政报告决心“转危为机”
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0月25日公布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以“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为题,秉承“拚经济、惠民生”的施政理念,积极回应民意,将解决民生忧难置于突出位置,更从全局角度为香港筹划未来,展现了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务实贴地的新气象。
来稿作者:李湃丰
新一份《施政报告》内,续推关键绩效指标(KPI),并且较去年多40个,总数达150个,当中73个是新指标,77个为去年订立并继续生效的延续指标。而去年订立的11项KPI有106个已经完成,3项延迟、1项修订,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效率令人眼前一亮,亦表明贯彻“以结果为目标”的政府文化成效显著。
要说市民讨论最多的政策,那必然是鼓励生育的“组合拳”。随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目前香港面临出生率睇和人口老化等问题。夫妇平均子女数目去年跌至0.9人,创历史新低。同时,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65岁及以上长者占全港人口比例,将在未来十年内由两成攀升至近三分之一,可以预见未来幼儿及学前服务需求、大中小学收生、就业市场,以至安老和医疗服务等都会面临巨大挑战。
香港目前正迈向“超老龄化社会”,而减缓老龄化趋势的政策可以分为“干预性”和“适应性”两大类。“干预性”政策又可以分为快速方法——增加移民,以及缓慢方法——通过政策鼓励生育;而“适应性”人口政策,则是政府顺应人口老化的趋势,调整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制度,并延长退休年龄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现有人口结构中增加劳动人口的占比。
而新一份《施政报告》直击问题症结,一改往日“积极不干预”的取态,针对生育的“干预性”政策上,推出新生婴儿奖励金措施,自昨日起,每名新生儿童将获得一笔过2万元奖金,有助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更展现政府重视生育的立场。在解决居住问题上政府展现诚意,新生家庭申请公屋可提前一年,申请居屋可获优先安排。同时增加幼儿中心名额和津贴、推展学前儿童课余托管服务至全港各区,以及加强社区保母服务等政策,都提供育儿友善环境,从而让夫妇积极考虑生育,并在分娩后安心继续工作。
对于吸引人才和资金的“干预性”政策,则是下月起将吸纳高才通的合资格世界知名大学数目增至184间;重推投资移民计划,投资者在港投资总值3000万元的股票、债券或基金,便可取得移居香港的资格;合资格专才来港置业的辣税由原本“先征后退”改为“先免后征”等措施;下个学年将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学额提升一倍至40%,令非本地生数目增至6000人;将“北部都会区”发展成北都大学教育城,为本港扩阔人才储备。
而“适应性”人口政策方面,则研究明年起容许内地机构营办的指定安老院,加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扩展长者服务券适用范围至护养院宿位,并成立“银发经济顾问小组”,研究其发展潜力,以及推动有利长者生活的楼宇设计等。
香港作为包容开放的全球化城市,既要扶植和培育“生育友好型市场”,又要持续倚重人才引进和外来移民。特区政府上一份人口政策报告发表于2015年,8年过去,香港的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正面临着人口危机。从新一份《施政报告》的各项措施中,我们已经能看到特区政府在新时代的人口政策上,形成了“促生育、抢人才、护安老”的结构雏形,更好地配合香港知识型经济转型,及创科等多元产业发展的需要,并抓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为香港带来的庞大发展机遇。
期望未来政府能在居住、教育、就业等方面多管齐下,落实“家庭友善”政策,设立人口政策委员会,制定更长远全面的人口政策,为香港这个家增添发展动能。
作者李湃丰是香港广州青年总会政策委员会委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