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面对现实抢人才 落地生根方成事
本届政府第二份施政报告下星期出炉,抢人才政策相信仍然会是重点之一。移民潮导致人才流失,加上生育率低迷下,劳动力不足,但早前劳福局明言不会重设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而截至9月各项输入人才计划获批宗数已逾10万。显而易见,本届政府已经倾向面对现实,人口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主要考虑,吸纳外来人口补充本港人力资源,将会是大方向。有报道引述消息指,政府拟将大学非本地生上限提高至40%,相信成事机会很大,笔者赞同,要“抢”就应从年轻一群入手,然而当局必须同时提供学生毕业后留港就业诱因,冀他们长远定居成为固定劳动人口。
来稿作者:李智匡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特区政府在移民潮上,可以做到的不多。至于生育率方面,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香港生育率全球最低,每名妇女平均只生育0.8名子女,低于新加坡、澳门等。虽然预算案已提出将子女及初生子女免税额提高,政府亦在幼园教育增拨资源,可是仍看不到新一代的生育意欲短时间内可有所突破。人口老化愈趋严重,政府最务实的增加人口方法就是吸纳外来人口,增加劳动力,维持未来经济发展动力。
这其实并非甚么新鲜事,海外不少已发展国家及地区也是如此,例如新加坡560多万人口中,就有27%即约156万是外来人口。事实上,本港50、60年代也是靠内地一大批“移民”逃难来港,才造就现时的人口规模基础。不过,要增加外来人口,最理想当然是吸纳学历好、年轻有为之士。最新消息指政府会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将大学非本地生上限由20%增至40%,以现时每年级约1.5万个大学学士资助学额计算,即非本地生由现时最多3000人倍增至6000人。
增加吸纳人才的空间是好事,但要改变近年内地生人数占非本地生总数逾70%的现象,并不容易。政府必须扩阔抢人才的视野,订立一些对东南亚以至欧美地区高材生有吸引力的政策,并提供奖学金等实际诱因,令这批未来人才明确知道受到重视。同时,政府要维持到国际大都会的特性,各大学也应尽力提升国际排名,令学术及师资达到高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政府想打造“国际高等教育枢纽”的宏愿。
此外,非本地学生毕业后是否留港发展事业,也是另一关键。据悉,当局希望将非本地生毕业后留港发展的比率,由现时只有1%提升至5%。这个单位数比率,笔者相信是一个保守数字,建议当局可以大刀阔斧推出更多鼓励措施,例如非本地生毕业后有房屋津贴,但如做不足一个年期便要归还,企业也会因聘请这批毕业生而有补贴之类,再加税务优惠,以吸引他们在港找毕业后第一份工,一旦落地便容易生根,这样最终真正成为本港的固定劳动人口机会就大增。
全球也在抢人才,本港经过三年疫情失去太多,笔者认为政府既然有心出手,就应果断快速,因愈迟起动急起直追,就愈会被新加坡以至内地城市抛离,经济要回复旧观就更难。施政报告所建议的具体方案可否做到快狠准、延续性如何,拭目以待。
作者李智匡是市场策略研究顾问,之前为传媒工作者。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人力资源规划要面对现实 抢人才需有可持续方案”。内容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