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重塑社署管理及委任文化 时刻关注市民需求
社会福利署的管理和委聘文化一直受到各界的批评,并且在现届立法会成为议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审核社署预算时引发了一系列的评论和担忧。尽管社署多次在立法会和公开场合解释,并坚称自己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奉献精神、专业态度,时刻关注市民需求的政府部门,但仍难以消除对其管理和委任文化的质疑。这也让公众怀疑社署是否能够真正实践高度的承诺、责任感、对专业质素的追求、崇高的价值观以及不妥协的原则。
来稿作者:邝卓睿
随着政府在2010年初开始迎来一股庞大的退休潮,政府早已要求公务员事务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商讨应对策略。及后,公务员事务局于2015年11月推出了“退休后服务合约计划”,其旨在让各政策局及部门能够灵活地调动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公务员,以维持政府的服务水平并应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应对即将到来的退休潮。该计划的目的还包括便利专门知识或经验的传承,确保政府部门的服务质素和效益。根据公务员事务局的解释,各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以合同形式聘用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公务员,处理特定需要专门知识或经验的工作。这些工作可能是临时的,有时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而且允许相关人员以兼职形式工作。然而,重要的是这些招聘和遴选程序必须符合雇佣条例和最低工资的法律规定,并不得提供比担任相同职级的公务员更优厚的待遇,以遵守对政府的雇佣法例的规定。
社署像许多政府部门一样,受到退休潮的影响,因此面临服务水平和效益下降,以及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社署像其他部门一样,选用了大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部门职员,担任特定行政工作人员,负责处理行政和文书工作,例如处理津贴申请案例或协助培训社工和其他行政人员。这些职位被明确限定为行政工作,不会委聘退休公务员担任比退休前更高职级的职位,也不会参与政策制定,并且相关的待遇不会高于他们退休前的水平。
然而,目前社署的运作方式明显违反了最初制定的规则和要求。最近,开始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做法,即委任退休公务员担任比其退休前更高职级的职位或特别顾问职务,使他们以顾问身份参与政策制定,而不仅仅处理行政或文书工作。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特别顾问似乎没有参与专业知识或经验的传承工作。这些特别顾问的地位明显享有非一般的权力和高额薪酬,使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于国家级受保护的动物。然而,这些职位的设立和相关联络资料却并未向公众透明披露。在政府的“政府及有关机构电话簿”以及社署的官方网站上,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这些职位、人员联络或工作职责的详细讯息。即便查阅社署的财政预算,也没有提到相关职位的设立和薪资分配。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公开透明的原则,不仅损害了社署的声誉,还有可能损害社署一贯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专业精神、以人为本、社群参与、有效沟通和不断改进。
如果那些被任命为特别顾问且享受优越待遇的退休公务员在其公职任内曾有卓越表现,为民众及社会福祉做出重要贡献,笔者相信社会上可能不会有太多反对声音。最多只会有人好奇为什么这些特别顾问会享有如此丰厚的待遇和薪酬。然而,如果这些特别顾问的任命落在有争议的人物身上,那么笔者相信这样的任命必定会引起公众的疑问。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这样的任命很容易立刻引起互联网热议,甚至引发广泛的公愤。人们可能会线上上和线下讨论社署的种种不当行为和丑闻,即使社署后来想采取措施改进,也可能为时已晚,且可能严重损害社会的和谐氛围。可惜的是,社署的任命似乎符合后者的情况,成为互联网热话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举例来说,社署最近委任了某位曾负责安老事务的前助理署长担任特别顾问。尽管此人曾经被视为一位有潜力的专业人士,然而,升至高职后,其表现却引起关注。对于安老服务领域的发展,这位特别顾问在退休前的工作岗位上似乎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尽管他明白人口老化所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以及安老护理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但他似乎忽视了实际问题的处理,甚至在处理多宗安老院舍管理问题和虐待长者个案时,他的反应迟缓,缺乏适当的回应,这让公众感到不安,并使许多照顾者和长者感到被忽视。需要强调的是,这位前助理署长曾在安老护理和支援照顾者工作方面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然而,他的贡献似乎相对有限。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他在不久之前才刚退休,随即被任命为特别顾问,并参与社署的安老护理及支援照顾者工作。这种情况让人们不禁质疑,为什么他们的纳税金要被用来资助这样的特别顾问,而非其他更有价值的用途?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任命或者说,将这些职位交给像伯嚭或蔡京等有争议人物,并非新鲜事,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也是司空见惯,这些情况无需引起公众的大惊小怪。社会对于社署高层的不作为和不满,已经累积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使这些情况成为城市的热门话题,也不足为奇。然而,在今天的香港,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被容忍和原谅的!虽然社会一直主张给予那些犯错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但这些特别顾问已经获得了社署给予的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和无数次的机会,却没有好好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辜负了市民和政府总部的期许。这样下去,将成为香港走向“由治及兴”新阶段的绊脚石,严重阻碍政府应对人口老化危机、推动安老护理服务的改进和发展。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社署应该认真反思内部的管理和委任文化,并且不应该只是空口号,它不能只是依靠那些美丽的口号而形成。社署应该重新审视内部的人才培训,不仅仅聘任退休社署职员处理行政工作或担任顾问,而应该更加专注地培育和提拔人才。此外,应该进行内部改革和资源整合,推动地方行政改革,改进社署现有的服务,以应对挑战,改善服务质素。
笔者希望社署能够坚定追求目标,再次为安老护理服务带来卓越贡献。不论面对多大的挑战,社署都应毫不气馁,持之以恒,而不是感到沮丧。确实,社署的管理和委任文化急需改进,但这绝非一蹴可及之事。社会应该理解,处理这样的问题需要社署和政府领导层持续不断的努力,以及更多的时间,特别是处理那些受保护的机构或个人。公众不应该因这些任命而对社署失去信心,同时也不应该忽略那些前线社工、地方福利办事处以及总部仍然辛勤工作的社署员工的贡献。我们应该支持这些为香港不懈努力的社署员工,并表达社会并未忘记他们,激励他们继续追求卓越,为国家、香港和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社会福利服务。社署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的模范,并与国家、特区政府以及市民一同建设一个关怀的社会。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曾在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工作。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