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提升香港社会福利服务 社署不可忽略前线需求与挑战
人口老化已是香港当前和未来至少三十年的重大挑战,并伴随着对政府提供安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对照顾者的支援措施却依旧不尽人意。社会福利署最近推出“齐撑照顾者行动”和一系列措施,但很明显这些措施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在提供安老服务方面,社会福利署似乎缺乏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只是游戏数字,令人误以为社署正在积极应对人口老化和安老护理需求激增的压力。这令人感到痛心和极为失望。
社会福利署一直强调“忠诚投入,坚毅不屈,努力不懈,追求卓越,力求尽善尽美”是其核心精神,多份工作报告中更强调提供高质素的社会福利服务是其最崇高的使命,承诺这一使命和价值观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然而,如果这些价值观、承诺和使命依然存在,为何社署的安老护理服务一再让人感到极度失望?为何在这个繁忙都市,虐待长者和家庭伦常惨案不断发生?现在的社署是否还保有昔日的勇气、创新精神和理性实际的态度,以应对问题,或者这些价值观、承诺和使命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旧人的离去而渐行渐远?
来稿作者:邝卓睿
笔者认为社署不应再陷入游戏那些虚幻的数字和无所作为的态度,而应重拾改革的决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与创新精神。社署亟需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对现有的安老服务、监管制度、设施状态、支援照顾者服务、前线员工和社工的工作压力以及与其他社会福利服务的协调等进行深入检讨,并向公众公开检讨报告。随后,应依据报告的内容制定适当且具有长远和全面性规划的政策,以提升安老服务的质素,实现“老有所属、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理想。此外,社署不能只顾着增加新项目或新服务,而忽视了最佳化和整合现有社署安老服务的需要。目前的安老服务虽然存在缺陷,但不应因服务本身的缺陷而全盘否定其意义。相反,应该尝试整合现有服务。
社群支援求整合 跨部合作力求尽善尽美
在社群支援部份方面,笔者认为长者渡假中心可以由康文署负责管理,而社署或其他社福机构可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康文署最佳化辖下四个度假营,为长者、残疾人士、照顾者及他们的家人提供一个休闲和康乐活动的场所。社署应加强与康文署的合作,最佳化现有的“老有所为活动计划”及其他活动兴趣班,为长者、残疾人士及他们的照顾者提供多多样化的参与和学习机会,使他们可以发挥潜能,贡献社会,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共融。这些活动不必仅限于康文署辖下的场所,还可以扩充套件至由各区民政事务处所管理的场地,甚至可以探讨如何加强与各分割槽委员会的合作,共同参与社群支援工作。
至于长者支援服务队,笔者建议考虑将其整合到政府新设的关爱队中,以让长者持续参与社会和照顾社群邻舍的工作,发挥“老有所为”的精神。长者地区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邻舍中心应在地区关爱和支援工作上扮演关键角色,共同凝聚社群资源和力量,以支援政府的地区工作,而不仅仅让关爱队独自开展社群关爱活动。
提升社群照顾服务质素 回应前线困难
至于社群照顾方面,“长者社群照顾服务券计划”的“钱跟人走”和“能者多付”的资助模式是多年来社署引以为傲的创新项目。然而,根据最新申诉专员公署的调查报告,这项计划遇到不少问题,例如部分长者可能仅出于应对不时之需才考虑申请社群券、日间护理中心服务出现供应不足及申请困难等。不过,申诉专员公署提出的一些建议似乎在实施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或难以有效执行的挑战。例如,公署建议社署定期(每年)进行调查,向那些持有但未使用社群券的长者逐一了解情况。可是,这项建议是需要社署增加更多的人力资源才可执行,而在现实中或无大幅增加人力资源的环境下,必然会为前线社署职员和社工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此外,这项建议会对那些长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进而对他们造成精神压力和困扰。笔者建议,社署可以考虑避免进行每年定期的了解,而是透过成立工作组及咨询其他社福机构,以了解申请人在申请长者社群照顾服务券计划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对服务券的意见。其次,社署也可以考虑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或其他形式的研讨工作,以了解为什么一些长者不愿意申请这项计划。相关的问卷调查和研讨工作并不需要每年都进行,而是可以定期进行,例如每五年一次,且不需要逐一访问每一位没有申请计划或申请但未使用服务的长者,以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滋扰。
另外,据笔者之见,社署应该考虑升级长者服务券的资讯系统,使之更为简便和数字化,以便更有效地处理申请程序和资料上载,方便查阅社群券的使用情况,以及便利长者及其照顾者检视每月的服务时间表。这样一来,长者及其照顾者将更轻松地进行申请,计算“长者社群照顾服务券”的共同付款级别,即时查阅社群券的使用情况,寻找认可的服务提供者,确认服务组合,以及检视每月的服务时间表等讯息。至于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方面,社署也应当考虑延长其开放时间,以更好地满足照顾者的需求。
此外,社署应该检讨长者日间护理中心的监管机制,以确保其服务质素符合社署的标准。毕竟,并非每一个长者日间护理中心都像笔者的祖母所在的社群照顾服务中心那样优秀。这样的改进将使人们更加放心,也会让那些特别是患有失智症的长者感到更加舒适,从而创建对护理中心的归属感及好感,为这些中心创建良好口碑,鼓励更多长者使用有关服务。关于其他方面,例如护老者支援工作,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提到,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社署必须深刻明白所有安老服务和其他社署服务都需要前线社署职员和社工的不懈努力与付出。社署不应因为提升服务或进行变革而冷漠地忽略或抛弃这些职员和前线工作者的需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因此,社署不仅应当着手改革地区服务和增加地区福利办事处的数量,还需要创建支援前线职员和社工的心理、法律、伦理和职涯辅导服务,并提供专业培训和持续教育,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跟上社会服务领域的最新发展。
还有的是,社署应当改善前线社工及社署员工的工作条件,创建社工之间的支援互联网,并增加人力资源,以减轻前线员工和社工的工作负担。这样可以确保每个个案都得到适当的关注,同时确保在前线工作的人能够保持生活平衡和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当社署在推动新服务或改善现有服务之前,应该让前线社工参与制定和规划的过程,确保他们的声音得到社署高层的聆听和尊重。这样他们可以为香港的社会福利工作提供宝贵的建议,得到足够的资源、尊重和支援以履行他们的使命。由此可见,社署和所有社会福利服务的质素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造福广大市民。
作者邝卓睿是香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曾在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工作。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