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探讨香港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历了“城市化”过程,人口向市区迁移,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与此同时,新市镇的“近郊化”现象也促使扩展市区呈现城市化趋势,市民往往日间在市区上班,夜晚回新市镇居住。
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了香港重南轻北的格局。时而势易,香港如今正处于新时代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项目被视为下一波的“近郊化”;另一方面,香港也致力于推动市区重建的“再城市化”,通过改造和改善市区,吸引人口和资本回流,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复兴。
然而,市区重建进度未如理想,无法跟上楼宇老化的步伐,零散出现插针而建的单幢新建楼宇,也揭示了香港整体规划视野上的不足。政府不应把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项目的“近郊化”与市区重建的“再城市化”视为独立作业,相反应将其视为相辅相成的契机。
来稿作者:刘兆光
根据现行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香港市区和乡郊的住宅发展密度受到地积比率的限制。例如,香港岛的地积比率限为8至10倍,九龙及新九龙限为7.5倍,新发展区及综合发展区限为6.5倍等。然而,这样的地积比率分布是否能够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值得我们思考。或许政府应该考虑降低市区的地积比率,同时提升某些新发展区(如北部都会区)的地积比率。进行适当的空间调配。
市区重建局最近推动了一些较大型的重建计划。其中,在土瓜湾试行了“小区发展”模式,并在油旺引入了“规划主导”模式。这些模式以大型规划为基础,制定了区内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兴建楼宇,还为社区带来了新的面貌。然而,这些大型重建计划也带来了更高的开发成本,涉及到更多居民的安置和赔偿问题。早前市区重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在接受传媒访问时曾表示,油旺地区的重建确实面临著资金短缺和土地不足的挑战。
一般而言,市区层数较少的旧式楼宇往往尚未用尽地积比率,故理论上市区重建可以借以释放这些发展潜力,使社会能更有效使用土地资源。可是,现时尚待重建的旧式楼宇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物,典型是五至九层的唐楼,尚未用尽地积比率不及战前的多,故对发展商而言重建战后唐楼的财务可行性减低了不少。政府目前正大力推动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两个项目,这些项目将提供大量土地,其实为市区重建提供了机遇。发展局于交椅洲人工岛的策略定位指出,“能提供调迁空间支援港岛和九龙旧区重建所引起的连锁流动”,但政府尚未明确说明如何有效调拨这些新增土地,社会上也难以理解城市发展的方向。
城市规划委员会于今年7月发布新规划指引,以油旺为试点,容许发展商在把“输出地盘”的准许总楼面面积,透过提出规划申请放宽“接收地盘”在有关分区计划大纲图所准许的地积比率/总楼面面积限制,转移至位于同一分区计划大纲图上的“接收地盘”,上限为“接收地盘”准许总楼面面积的30%。笔者认为,转移地积比的概念不应只限于油旺区域,更可以扩展至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把市区本身的地积比,策略性输出至新发展区。此举能吸引有意参与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的发展商,同时参与市区重建工作,创造双赢局面。此外,笔者建议市区重建局可以从北部都会区的购入相对低价的土地,并参考深圳兴建“回迁房”的经验,对受市区重建项目影响的业主以作实物赔偿,赔偿比例为则视乎地点调整额外面积,鼓励受影响的业主“住大啲”。这项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市建局的压力,还为业主提供了搬迁的诱因,并吸引更多人口迁入新发展区以促进发展。
在后新冠时代,居家办公和数字经济的兴起带来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为香港提供了重新评估未来数十年土地需求和分布的契机。规划署于2021年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仅粗略估算了未来各类土地用途的需求,却未有实际规划土地用途分布和各地区的发展密度,及当中“头轻尾重”的私营单位重建量假设也值得相榷──于 2021 年至 2030 年期间假设平均每年重建约4,000 个私营单位,并待2031 年至 2048 年期间则每年重建约 14,000 个私营单位。政府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每20年编制一次《概念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宏观策略,并每五年更新一次具法定效力的《总体规划》,明确每个地段的面积、使用用途和发展参数。这样不论是公营还是私营企业参与发展或重建时,都能根据规划进行,共同塑造美好未来的愿景。
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各持分者都应该拥抱大趋势,探讨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以让香港走更长远的路。市区老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政府应该大胆提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充分利用未来新增土地资源,全力推动市区重建的步伐,让市民分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作者刘兆光是特许测量师及ESG分析师,香港新方向成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