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睇条铁|由参观深圳地铁及株洲机车讲开去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8月13日至14日,香港新方向携未来都会愿景(Future City Vision, FCV)组织了“港深湘连睇条铁”铁路交流活动,从香港前往深圳、株洲,参观访问港铁(深圳)及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一行49人,一路精彩不断,收获满满。笔者参与其中,且行且思,遂成此文。

来稿作者:宋琳

第一日:深圳港铁运营之四号线

第一站:总部大楼

位于龙胜的写字楼是港铁在深圳的总部机构,二十年前接管四号线最初的六个站,到十八年前BOT工程,到2020年代管运营的十几个站,如今的深圳地铁四号线已经全部执行港铁的运营理念,并且将在2024年建成的十三号线继续延续。

香港新方向携未来都会愿景组织了“港深湘连睇条铁”铁路交流活动,一行49人参观访问港铁(深圳)及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相片由作者提供)

港铁在香港多达半世纪的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管理、运营、维护的经验。声名在外的“世界最高效地铁”确是符实。硬件之外,在香港搭乘地铁渐渐成为本港文化的一部分:易识别的车站色彩、站名字体、可爱的铁仔、便利的站内店铺搭配,都是对港铁品牌的加持,也渐成为在地文化的独特部分。如果港铁带着这些“文化内涵”走入内地城市,在不同性格的城市生根,又将会碰撞出怎样有趣的火花?笔者对此是十分期待的。

当然,任何行业经验在新的地方执行,一定都会面对新的挑战:预判、解决、回顾、拓展,是港铁深入内地的必经之路、也是港资企业熟悉内地营商环境、制度法规、两地彼此交流共进的过程。例如,内地这几年作为国家战略的双碳政策,是龙胜总部大楼及厂房安装屋面光伏板、使用绿色能源的源动力;而出于成本考量,采用内地规范要求的大修里程,而非延续港铁在本港的做法,或许是贴合当地发展状况、又不失安全保障的实用性解决方案。

“港深湘连睇条铁”铁路交流活动的第一日第二站是维修车间。(相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站:维修车间

在龙胜还有四号线的维修车间,占地颇大,是整条线路调度和维护的主力战场。高速运行对车辆尤其是车辆底盘的耗损是巨大的,定期检查排除隐患,对于列车安全十分必要。也许我们未必意识到,在每日列车日常运行任务结束之后,仍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当日完成,以配合车辆在第二日如常启动。也许每个铁路人,都曾体验过空无一人的归家路,也都曾迎接过某个晨间的第一缕阳光。

在一架专供参观的列车前,团友纷纷在司机控制室的座位前留影:谁不曾有过驾驭专业高速列车、飞驰电车乘风而行的梦呢! 虽说是小小的控制室,键盘和操控按钮可一点也不少:一台可以飞驰100公里/小时的列车,必是千万精密部件彼此协同工作方成,而操控盘就是让这种协同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第三站:NOCC

NOCC,Network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 网络运营中心,在香港称作OCC。如同深圳地铁17条线,323个站点的神经中枢,它是整个系统最为重要的“中央大脑”。

震撼!是所有人进入中控大厅的第一感受,甚至震撼都无法表达似我这样的地铁小白被场景击中的感叹!这座城市每日承载几十万次人流的公交动脉,就这样直观的、毫无修饰的、坦然呈现在面前!

硕大的屏幕布满整座控制大厅的壁墙,所有地铁线的信息都在屏幕上,以简洁易读的方式显示出来:跳动的红灯表示有列车正经过某站,绿色线段则是有列车在其间运行,而黄色线段则表示该线路段暂时空置。

中控大厅中部是很多排工作台,工作人员在各自工位上对着小型显示屏,关注着自己职责范围的线路。诺大的空间看上去十分繁忙,却又有条不紊安静如斯 ——不知怎地,这情景让笔者想起了科幻大片,那虚拟和现实的场景交织,那无处不在却复杂无比的操控界面,那科技设备和人共处一室的画面——也许那算不得科幻,眼前的不正是?这日日鲜活着、时时开动着、穿梭联系起整座城市的动脉,就在眼前!相信随着数字云平台和智慧城市的逐步搭建完善,不仅仅是地铁,城市的其它公共管理都可在虚拟的中控中心实现统一调配、达致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

体会

接下来的行程,是真的要走入生产第一线,看看这些车辆如何被设计生产出来。借着列车上慢悠悠的好时光,写一点这两天笔者乘坐深圳地铁的感受:

深圳不少地铁线路的换乘设计,参照了港铁在本港同站台对面换乘的方式,而非很多一线城市采用的上下楼层换乘;相比较而言,此种方式效率、方便度、乘客体验感、无障碍友好度等,都好很多。此外,不少线路设置有弱冷车厢,供女士和体弱者使用,对乘客差异化关怀的同时,也是优化了能效,这一点是对本港地铁的有益启发。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只有拓宽思路、开放彼此,方能相互成就和成长。

此外,在港搭乘地铁,有一套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共识来规范行为:有序排队、先下后上、车厢内不大声喧哗、戴耳机接听有声内容避免打扰他人、不随意丢弃垃圾、不进行餐饮,等。这些看似微小实则非常影响搭乘体验的行为,如果汇集在一起就是一本“文明搭乘地铁”的指南。

随着内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兴建及开通地铁,相应的行为指南建议随之而行。毕竟,硬件的舒适度很大程度上需要软件的加持,而软件无外乎自己的和带给他人的乘坐体验。只有每个人都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才会创造出每个人都喜欢的社会环境:这一原则适用于地铁乘坐,也适用于任何公共场所。

第二日:株洲机车

第一站:株机的历史和今日

作为最早成立的电动机车的重点国企,早在建国初株机已经挑起铁路机车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大梁。之后,顺应时代发展,在一次次转型和自我改革中,株洲机车始终保持了这份创造力。再之后,在一轮轮走出去的尝试中,这份独创和自主让他们赢得了海外客户,积累了应对不同市场的经验。

参观日程十分丰富,写几点笔者印象深刻的:

第一,“传奇株机”多媒体展厅,以株洲机车为核心分布了上下产业链及周边制造的田心小镇整体规划模型,展示着“产业制造产业集群”的决心。这也是内地一方产业带动一村、一镇、一市、一地区的典型范例:展厅一侧如字似画的“百年田心”四个大字,出自黄永玉老先生之手,和百年株洲机车一样,他们都是经过了岁月却初心不泯的人!

第二,历年重点车型的车模展示:从复原的历年车模看得出,机车的设计风格也在不断演变;颜色渐趋简洁,造型日益流线,因功能而成就的外观本身,是对自然力之最好的呈现。未来的工业设计也必然是功能和美学的更好结合。

“港深湘连睇条铁”铁路交流活动的第二日第一站是了解株机的历史和今日。(相片由作者提供)

第三,智能转向轴生产车间:作为高速列车最为重要的组件之一,转向轴的设计完成度、加工精密度、工艺完善度等,都决定了这件产品甚至整架车体的安全。车间内几乎看不到人,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比例。现场看到若干条焊接工艺加工线,采用部分自动化、部分人工的方式结合,算是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生产线的积极尝试。在车间的出口,有刚刚从生产线上下线的成品,旁边摆着作为“标准样件”的成品示范:讲解的工程师很谦虚,认为两者对比仍然存在差距,精工制造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场有团友问及“智能化制造取代能力技工增加了失业率”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该有的危机意识,却并非有建设性的思考角度。如同历史上若干次技术革命,每一次都会出现各种忧虑和恐惧,然而幸运的是,面对未知总有人敢于先行。在先行者看来,探索未知领域本身,已经足够有吸引力!是这些人,一次次将技术跃升化为发展源动力,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和机遇,产生了更多的岗位和职业,而非相反。事实上,工作机会在某一领域确实减少了,但会在更多新的领域产生。“拥抱变化”是人类面对的永恒主题,只不过在某些历史片段中。变化来的更迅速更广阔,而作为年轻人这更是人生中须积极面对而非害怕逃遁的必经课题。

某种程度上,个人发展和企业、城市、国家一样,如果长期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享受当下的成果,就会渐渐失去对新兴事物和市场的敏锐度,变得钝感、固步、自负,失却视野,最终丧失先机。

香港新方向的宋琳参观株洲机车生产车间,表示车间内几乎看不到人,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比例。(相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站:田心,株洲,城市发展

回程的路上和来自长沙并在株洲工作的本地人聊天,惊喜地发现,和“逃离北上广”不同,在这里不少人的选择是在株洲或者湘潭工作,但把家安在长沙。

首先,三座城市离得很近,三四十公里的城际距离,即使暂时没有城际交通(三城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开车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次,长沙的公共资源,例如医疗和教育,仍然是三者中最好的,也是很多人选择在长沙安家的原因。

再次,也是最最重要的,三座城市的房价差别没有夸张到普通人无法承受,虽然长沙房价物价略高,但努力工作的工薪家庭仍然是可以去负担的,这一点对选择一座城安定下来、特别是外地来打拼的年轻人,是十分友好的。

说到这里,反思香港和很多一线城市,是不是可以看到一条另类的城市协同发展模式?毕竟,年轻人,不断进入的年轻人、才是城市保持恒久活力的源动力。

感受

好多时候一个地区、一座城、一片城市群的发展,往往可以追溯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某个战略性决策。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影响,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几乎可以说,没有政策是可以一成不变几十年的。所谓战略性目标,是依靠无数阶段性的战略修正慢慢接近再接近,直至达成。

笔者认为,耗时经年、期待通过天价聘请顾问、做厚厚一叠研究资料、在第一天就生成完美解决方案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如今多变的时代之下,已然不再适用。相反,制定好长远战略目标,即刻迈开步子、小步行先、及时回顾及纠偏、再大步一点、再大步一点、直到找到确定路径可以加速跑起来 —— 关键在于有所行!

回看本港,搭建长远战略目标尤其是产业结合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在各个方面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决心!

无论是城市轨道交通还是高速铁路,都是连结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的工具,它们都是公共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虽然这些年新能源车被冠以“绿色出行”的急先锋,但满足短时间、集中、大规模人流运输的,必然是公共交通工具,而后者正才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保证。

如果公共出行可近乎比肩私家车出行的方便高效,却经济实用很多,相信绝大多普通市民会将公共交通作为选项。前提是,合理高效的公共交通线路规划、友好的换乘设计、舒适的候车乘车体验,以及准时准点的中央调控。香港多年的运维经验,内地快速成熟的智慧平台,如通力合作,相信公共出行系统会不断被完善赋能,走入更多市民的日常生活。

作者宋琳是执业建筑师、香港新方向成员。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