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香港是否真的缺乏外籍人才和外劳?
吸引外籍人才和外籍劳工(下称人才和外劳)的问题无论中西,都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为城市提供新血、增加活力。坏处也很明显,人才和外劳不但会分薄当地资源,还会导致当地的民怨增大。香港特区政府近期大力吸引人才和外劳,亦引发不少反对声音。那么,对于香港各界来说,香港是否真的缺乏人才和外劳?
我们不妨通过三组数据来探讨一下。首先是本港现时的失业率为3%,外界质疑,3.0%失业率的背后是113,100名香港市民还未找到工作,为何还需要输入人才和外劳到香港?
来稿作者:梁海明
从经济学的角度,失业率为3%左右,已意味著是全民充分就业。而失业率在3%以下,则反映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曾发表论文指出,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摩擦性的、自愿的失业,这种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意指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机制自发作用下的均衡失业率,亦即是“有人无工做,有工无人做”。
本港当前3%的失业率,事实上就是佛利民所指的“自然失业率”,本港也确实出现“有人无工做,有工无人做”的情况,根据香港总商会近日公布针对人才短缺问题的问卷调查,有74%受访公司表示面对人才短缺问题,22%的公司,更指问题已持续超过3年。以及,有59%受访公司表示欠缺初级管理职位,仅有1%受访企业指高级管理职位有人才缺少问题,显示本港大部分企业都有缺人困境,影响遍布各行各业。
其次,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已有超过10万名港人离开香港,令到香港的劳动力突然大幅减少。劳动力减少对本港经济发展是否有影响?另一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dward Prescott曾在其论文“Why Do Americans Work So Much Than Europeans?”中指出,在商业周期中,劳动力的投入只要减少3%,就足以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故此,如果未能快速解决大量劳动力离开香港的问题,以及吸引更多劳动力来香港,很容易引发香港的经济危机。关于此问题,笔者曾于2021年接受访问(《学者指港专业人才缺口大 倡准许分校学生来港就业》)就已公开指出:“光靠香港本地培养的学生,远不足以支持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
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大幅下滑
可惜香港特区政府动作始终“太慢”,大量劳动力缺乏已对香港经济和竞争力带来冲击。譬如,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近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比较全球64个经济体,香港排名第7,较去年下跌两级。在4个大项评级因素中,香港“经济表现”排名下跌最多,从去年第15大幅下滑至今年第36。
第三方面,有经济研究发现,一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平均每增加1%,可为这个城市的GDP带来0.54%的增长。因为这些流动人才不少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其专业能力,除了能给城市带来技术、智慧和先进生产工具外,还能立刻进入劳动市场,开始生产和消费,给当地经济带来潜在增长,所有当地市民长期都能享受到经济整体增长所带来的利益。
譬如,纽约之所以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因为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人才和外劳,不仅来自纽约当地,也来自美国各州,更来自世界各地。又譬如,邻近香港的深圳,创科产业十分发达,是因为他们的人才和劳动力不仅来自深圳本地,也来自广东省,乃至全中国的优秀人才。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成功,除了本地优秀人才和劳动力之外,亦要吸引更多其它地方的人才和外劳,共同为这个城市去打拼。而且只有通过吸引更多人才,将当地的产业发展壮大,当地的市民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工作机遇和发展机会。
故此,香港未来要与纽约、深圳展开竞争,只依靠香港本地优秀人才和劳动力并不足够,还需要大量外籍人才和外劳。
当然,香港特区政府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外劳,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正如有本港舆论指出:“对于官员解说不足,数据又拿不出,不只劳方看不过眼,许多市民也难以理解——好像只得商家在拍手。”
须利用“中熟人才”的弹性和适应力
对此,笔者建议,特区政府未来要大量吸引优秀人才和外劳,至少须避免四大误区。
其一,不能仅通过高薪、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国际人才如果受高薪吸引而流动的话,都只会聚集在大企业和富裕的国家和地区,而不会选择中小企业,新兴国家和地区,那小企业如何变成大企业,新兴国家如何变成发达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一线城市,有一类高端人才:他们或是早年创业赚了一大笔钱之后,过著半退休状态的生活,或者是从一些国际跨国企业退下来的高级经理人。这些人很多年纪不算太大,手中也不那么缺钱,又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管理经验,又或者拥有非常丰富的专业技术底子。这些国际人才或民间高手,要不要为香港服务,更多考虑的是特区政府和企业能不能提供足够大的舞台,能不能提供足够好的软环境,能不能给人才足够多的尊重和信任。
加上,无论是国内外的高端科创人才,还是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都是各地亟需争取的人才,要吸引他们前往,凭借的不仅是香港优厚的政策或待遇,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和商业机遇。对于国内外的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而言,哪里有生意,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对于高等科创人才而言,哪里有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聚集,他们就跟随去哪里发展,如果再加上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就更如同磁石般吸引著高端人才。因此,香港吸引人才要有新思维,需要以生意吸引人才,以安居乐业的氛围吸引人才,而非仅以优厚政策吸引人才。
其二,香港不应只注重吸引顶尖人才,而忽略本身已经具备一定业务能力和经验的“中熟人才”。这些“中熟人才”,重点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技术能力,而是他们那颗渴望再往上一步,渴望做出成绩的心。一旦他们拥有这样的目标,同时保持著“中熟人才”的弹性适应力,就是本港未来发展最需要的一种能够嫁接新、旧生命的新能力。香港特区政府必须懂得利用“中熟人才”的弹性和适应力,利用他们的优势以融合新旧人才,才能建设起最有效率和行动力的团队。因此,启用“中熟人才”,现也愈来愈成为众多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共识。
培养本土人才永远更重要
其三,香港不能忽略培养本土人才。本港许多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家族企业的层次,对家族、私人利益的兴趣,远大于人才培育,要求忠诚更甚于专业,就算是挖了一些国际人才来,也是内圈、外圈分明。这样的企业到底是缺国际人才,还是根本无心培养人才、甚至排斥人才?企业会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我们必须意识到,培养人才永远比寻找人才更重要。
世界的变化非常快,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容易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人的潜能更是难以被重塑。优秀的外来人才和外劳,也有相当大的比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土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不但薪酬较低,可塑性也更高,他们的进步会比外来人才、有经验的人更大,更快。
其四,在吸引人才和外劳的同时,要充分聆听香港本地居民的意见建议,更多考虑维护市民的利益,以防让本港市民感到被外来人蚕食了利益。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应考虑加强对本港市民有关吸引人才和老劳的政策解读与政策宣传,确保市民正确理解政策,减少对政策的猜疑和不满。
在人才和外劳普遍成为稀缺资源的今日,香港特区政府要通过大量人才和外劳,需抛弃过往的旧思维,在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方面下工夫。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人才和外劳的地位极其关键与微妙。如果一个地区只拥有资源或资金,反而容易引来各方争夺。与此相反的是,即便缺乏资源的地区,只要拥有大量的人才和外劳,也能吸引资源和资金流入,并且充分加以利用,进而与其他资源丰富的地区竞争。这样的例子在当今世界上比比皆是,非常值得全力特区政府和香港各界借鉴。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