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中方须重视东南亚华社的心声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新加坡第四代领导人接班正有序地进行中。以副总理兼财长的黄循财为领军的接班团队正逐步在各部门、各领域走在前头,向国际社会展示新加坡未来领导团队的施政能力与政策制定。特别是在过去三年,新冠病毒(COVID19)在世界各地大流行期间,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团队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病毒侵袭的大考验。

来稿作者:陈文坪

三年后的今时,再回头检视大流行期间的抗疫防疫政策,以及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对外开放、跨境流动等速度,新加坡第四代接班团队,可说得到了良好考验。在抗疫的过程,虽能做得更好,但比起其他国家来说,其领导力、应变能力已经是“走在他国的前方”。

5月11至13日,在日本新潟召开的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新加坡虽不是成员国,却被G7邀请参加。这也是新加坡首次受邀出席G7会议。身兼财长的黄循财出席了G7财长会议。

他在会议上表示,“全球经济正面临极极多挑战,已开发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透过G7及二十国集团(G20)等多边平台进行国际合作,以创造一个更完善及永续的未来,至关重要”。黄循财为亚洲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发出了一股“强烈”的声音。

李黄先后访华 中新务实合作

G7财长会议13日刚结束,黄循财即风尘仆仆前往中国上海、北京访问,可说是日夜兼程。这是继新国总理李显龙三月访问中国后,新方高层在短时间里又一次官访中国大陆。说明新中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后,两国在各领域务实合作、高层领导加强互访互信的体现。

三年的疫情大流行打击了各行业的发展,更中断与终止了人民之间的来往。后疫情时代,新加坡自2022年4月1日重新全方位对外开放,迎接八方来客,至今已一年多。经济快速复苏、国际旅客加速回流,入境机场的旅客月月在百万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如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也获益良多。

而新加坡人民出国之行的那股欲望早已回到疫情前“说走就走”的心绪。看看通往马来西亚的陆路关卡的兀兰长堤与大士第二通道长长车龙须等待三至四小时通关就可清楚。媒体报道日本旅游市场快速复苏,而新加坡旅客访日的人数却比疫情前还来得多,是对日本旅游业的一大贡献,更是另一个佐证。

中国旅游入境尚未回复疫前

反观中国大陆,在后疫情时代,对旅游业入境条例的开放却处处设限。目前只开放几个“边远省份”、甚至“边陲口岸”让旅行团通关,其他的就必须事先申请签证。这实在是“人为制造麻烦”,阻碍了狮城人民到中国探亲、访友、旅行的意愿。中华文化成语精髓“损人不利己”,或许能更好诠释。

新加坡对各国旅客的入境条例早已回复到疫情之前。换句话说,当今的入境条例与三年前的条例是一样的,甚至更加方便、快捷。

过去一段日子里,新加坡高层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人民的心声,希望中方尽快恢复疫情期间中断的免签条款,加速与增强民间的往来与联系,“抢回”因冠病中断失去的各种机遇、机会,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新加坡副总理黄循财5月13日至17日访问北京时,再次向中方领导人寻求恢复新中疫前签证安排。不但如此,狮城民间也有强烈的要求。是因为过去三年里,许许多多的亲朋戚友、商业伙伴、学界交往、社团组织、民间团体都希望能再次面对面交流,与对方保持紧密关系。

其实,后疫情时代,中国许多官方暨商务代表团纷纷到海外招商引资,而首选都是新加坡。可见,新中两地的商务往来获得企业界、商社团的鼎力支持。

5月15日,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率领官方代表团莅临新加坡,就受到福建会馆暨闽属30多个社团的热烈欢迎。福建会馆会长蔡其生先生在致欢迎词就呼吁,希望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能把新加坡民间、商社团的声音向有关部门传达,尽快恢复疫情前给予新加坡护照15天免签事宜,让人员流动可以更便捷来往、企业界人士也能更方便会面。话音落下后,与会者都鼓掌欢呼。这一心声足以说明,民间冀望中方能尽早恢复疫情前人民往来的那种态势,助力两国人民长久来的情谊与福祉。

福建人在狮城华族的人口占有四成,可见众多。新加坡与福建省除了有商贸往来,还有更深一层的是乡情纽带,这是值得中方重视的。

无独有偶,日前马来西亚地方政府发展部长倪可敏在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率团访马时,也希望周祖翼协助争取落实大马人免签证访中国。倪可敏说:“这个利国惠民的政策,我相信会获得马来西亚广大华社的欢迎。”

新加坡第四代接班团队对未来新中两国高层互信,不但深具信心,而且也积极推进。新国副总理兼财长黄循财说,新中两国领导层互信的良性循环,推动了两国互惠和适用的合作项目;若新一代领导人能维持这种高度互信,两国将能推动双边关系向前迈进,实现把双边关系提升为高质量、前瞻性的目标。

这里也寄语中方必须重视东南亚民间、华社的企盼与心声,让两地的“乡情纽带”在后疫情时代,能不断加强、绵延开来、源远流长。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