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优化地区治理方案 巩固“一国两制”的“最后一公里”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千呼万唤,完善地区治理方案终于出台。一如外界预料,新方案大幅调低直选议席的比率,但恢复了委任制度,也新增“三会”间接选举,使区议员的来源更多元化。有声音批评新方案降低直选比例不利代表民意,但笔者认为优化后的地区治理方案,最亮眼的优点在于可望大幅提升地区行政效率,这比形式上的“投票民主”更有利推动民生改善工程。

来稿作者:杨莉珊

从制度优势来说,新制度可以强化区议会与特区行政的联系性,避免民粹情绪影响地区行政的理性运作,主动吸纳各方专才进入地区行政体制,有助巩固“一国两制”在香港管治体系当中的“最后一公里”。

行政长官李家超本月2日下午在政府总部向传媒介绍《完善地区治理建议方案》,强调新方案有三个原则:国家安全必须放在首位、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同时充分体现行政主导。这三个原则明确针对2019年后区议会出现的一系列乱象,诸如制造意识形态撕裂,宣讲政治口号取代讨论民生区务,致令区议会丧失推动地区事务的关键功能,甚至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一个平台。

完善地区治理机制有两个主要动机,包括弥补了原有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将国家安全放在了首位。另外,改革方案坚持了爱国者治港原则,确保剔除反中乱港分子入闸。改革前的区议会主要依靠选举产生,透过全民一人一票的方式选出大部分区议员,这是一种表面民主的模式,看似民意可以充分展现,但2019的经验却告诉大家,区议会选举成为发泄极端社会情绪的政治擂台,并无法理性发挥推动社区发展的基本功能,而这正是区议会的关键初衷。

新的地区行政改革建议方案充分聆听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区议会的功能在改革后将重新回归基本法规定的职能定位,落实行政主导,可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方面保留了区议会名称和议席数目,并体现了社区的多元化及均衡参与。新方案重申区议会职能及明确咨询定位,既恢复区域性咨询组织的定位和职能,亦增强了地区的行政主导,为香港地区治理上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这样的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特区政府地区治理架构,有利于政府的民生政策具体落实到社区当中,解决好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而在区议员产生办法上,也引入更多人才挑选的机制,既保留了地区直选的民主方式,又重新启用特首委任制度,将具有地区治理经验与智慧的社会菁英吸纳到区议会架构当中;此外,更透过成员互选的间接选举形式,吸纳地区服务平台(“三会”)的地区民意。多元途径拔擢人才,既符合区议会非政权性区域组织的性质和定位,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基本法赋予的咨询服务职能,从长远来说,也有助逐步优化香港的民主进程,符合基本法要求。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