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特首率议员走访广深莞佛 如何帮助香港“融入”大湾区?
中央官员夏宝龙完成香港考察后,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随即率团走访深圳、东莞、佛山、广州等四个湾区城市,成员包括特区政府部分主要官员与83名立法会议员在内,访问团规模庞大,安排属高规格,成为传媒焦点。身兼团长的行政长官李家超行前表示,希望此行可以让议员与官员有直接交流,达到强化行政立法关系,也透过与广东省与四个地方政府的沟通,可以强化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的发展共识。
来稿作者:杨莉珊
“融入大湾区”为何被一再讨论?
特区政府这次考察可谓菁英尽出,高调出访且有宏大目标,如何确保此行不仅仅是一次让团员眼界大开的“旅行团”,而是一次有具体意义的湾区考察之旅,这应该才是市民与中央政府所关心的核心所在。二十大的新蓝图下,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当中的关键项目之一,香港该如何“融入”整个国家的大湾区发展规划,看似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旧话题,但旧话题却一直被社会舆论所讨论,难道不是社会看不到香港的湾区规划有所收获?
其实香港对大湾区的共同发展不应感到陌生,早在2017年两会将“粤港澳大湾区”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前,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已经有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泛珠三角等多个经济发展的合作框架。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国家首度将“粤港澳大湾区”列入文件,象征将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粤港澳地区的城市区综合发展。
特区政府早在2018年4月已经安排议员走访湾区城市,形成与这次相约,还多走了一个中山市,当时有32位不同政党的立法会议员参加,成员对传媒表示,行程中有机会与广东省领导与当地市领导当面沟通,加深对大湾区的认识。可见议会对其他湾区城市的发展也并非一无所知,但可惜的是,当“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级规划后,我们没有看到香港在湾区规划中扮演关键主动的角色,虽然喊出了金融、航运、文化艺术等“八大中心”,却至今仍只闻楼梯响。当然可以归咎2019黑暴的破坏还有三年疫情的干扰,但同样在疫情下的其他湾区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别人有明显的改变,比如深圳的创科优势更加明显,东莞已经从世界工厂走上“中国智造”的道路。
香港真的要急起直追,不能只喊口号,团长“家超哥” 声称此行重点要考察创科、环保、青年发展、文化艺术和体育等范畴,不少议员也在社交平台分享参观比亚迪电车厂等企业,看似收获满满。但如何将所见所闻落实到香港的发展规划当中,这就要看一种议员与官员能否“做好这份工”。
急起直追的三个方向
其实香港作为国家最关键的一个世界级城市,无论在经济贸易地位上,甚至国际经验上都独有优势,理应在大湾区规划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目前相关发展不温不火,口号多于实惠,特区政府也许该深入思考一下有关工作的方法是否可以优化。早前与一些青年朋友谈及大湾区发展的前景,当中有些来自青年朋友的建议值得特区政府参考。年青朋友认为香港要在大湾区融合当中占据有利位置,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其一是加快交通布局,让香港成为大湾区的交通枢纽,目前香港在海陆与铁路交通都有优势,只要可以放大香港物流中心的优势,掌握大湾区城际之间的物流和人员流动,就等于掌握了大湾区的血脉网络。
其二是善用香港科研优势,主导湾区的产业升级与合作,由于科研是众多行业革新换代的关键核心,香港具有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水平,应该更善用这个独特优势,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整个湾区的产业升级换代,香港也从中占据关键位置。
其三是善用香港的国际经验,笔者认为大湾区的规划并非一个“塘水滚塘鱼”的内循环,而应该善用香港的国际经验,将湾区的优势产业发挥到国际市场上去,珠三角的企业有迫切走出去的需求,但相对匮乏具国际经验的人才与资金,香港若能“借马出战”,与大湾区内的企业合作,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商业合作,可实现双赢。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