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再见,夏宝龙
“再见”是道别的话,更是“下次再见”的意思。夏宝龙不是王光亚,我们没有理由以为他的考察只此一次。这位港澳办主任是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应该亦会是新组建的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的主任,负责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夏宝龙返回北京之前已向特首李家超透露,他将来会继续安排考察。
在这次考察的第二天,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医务卫生局副局长李夏茵、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分别陪同夏宝龙到了酒楼、地区康健中心和康龄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地区情况、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和安老服务。这届政府很重视同乡社团,并正在十八区成立关爱队,但是除了多办爱国活动之外,社区治理未见革新,上水、土瓜湾、将军澳区区有问题,青年与政府的隔阂以及发展前景更是不用多说。基层医疗虽然制定了发展蓝图,但是各式各样的医疗券未能有效调动市场力量,家庭医生不多人有,近日再有病人在公立医院等到离世。所谓安老更是笑话,人到耄耋还要开的士、做小贩,而且劳工保障落后,失业保障近零。夏宝龙下次再来,麦美娟、卢宠茂、孙玉菡局长能够展示什么好成绩?
北部都会区待建 八大中心仅口号
上星期六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之后,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向夏宝龙讲解了北部都会区的策略目标,实地考察了新界北的发展用地。北部都会区公布至今已经一年半,但我们仍未见到多少进展,棕地和农地还是遍布新界。据估计,北都适合发展的棕地多达四百公顷,另外地产商在新界也都囤积了一千公顷的农地。对于北都用地规划、基建工程的进度,宁汉豪和林世雄不只作为现届政府的主事局长,亦都在上届政府出任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实在责无旁贷。收地不力,又没有检讨丁屋政策,没有审视乡村式发展用地,这样岂算是“积小为大、积少成多”?夏宝龙前往新界北考察之前,在镜头面前强调要开发土地。他下次再见三位局长,新界的土地会否仍在闲置、荒废?
在考察的第五日,商经局局长丘应桦、财库局副局长陈浩濂、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文体旅局局长杨润雄向夏宝龙说明了香港的商业及金融、创科工业、文化旅游发展。虽然我们有“总部经济”的口号,有“国际金融中心”的说法,但不知道官员有没有指出,以香港为地区总部的企业数目在过去十年近乎没有增加,金融业又没有多少溢出效应,广大市民未能受惠经济成果?局长们又有没有提到,创业对许多香港人而言并非可行选项,创意工业上个世纪的余晖仍然令人眷恋,“你好,香港”原来只吸引到平价旅行团?由四大支柱、六大产业到八大中心,我们不是没有明确的定位,但地租主导的经济结构一天不改,发展潜力又如何释放?夏宝龙下次再来,香港的舖租和楼价不知又已经涨了多少。
夏宝龙在保安局局长邓炳强陪同下与六支纪律部队高层会面,又在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的陪同下到访了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警队对于“由乱到治”的作用有目共睹,教育局对于国民教育的重视亦毋庸置疑,教师和学生的内地考察团一个接一个地出发。但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还未立法,警队招募的困难反映与青年的关系仍待重建。甚至乎在新的人口结构,我们还有多少青年也是未知。保安局和教育局即使可以促成“由乱到治”,但“由治及兴”却要厚积才能薄发。
还有今次未见陪同夏宝龙考察的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公务员事务局、房屋局局长,肩负推动与大湾区城市合作、促使政府部门提速提效、确保房屋供应到位以至“告别㓥房”的重要责任。这届政府上任将近十个月,社会却仍未见多少新气象。
李家超要展开香港的“改革开放”
夏宝龙这次来港考察六天,反映了中央对香港的高度关注。就好像习近平月中再一次调研广东,代表着对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大湾区的重视。也叫人想起邓小平的九二南巡,重新为改革开放注入动力。夏宝龙当然不是邓小平,但只要李家超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他应该把握这一次机会,展开属于香港的改革开放——改革经济结构,释放社会潜能。这亦会是邓小平所构想的“一国两制”的重大实践。香港的高度自治权一方面不能离开中央的全面管治权,但另一方面,中央的全面管治权要有香港的高度自治权来配合落实。夏宝龙总会回到北京,每一天在金钟政府总部统筹指挥的始终是香港特首。
夏宝龙结束考察不到几天,李家超带领了政务司司长、四名局长以及八十三名立法会议员北上大湾区四个城市访问。才一个月之前,李家超也利用了全国两会后的时机,率领了八名局长在北京拜会多个中央政府部委。毫无疑问,这届政府具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识,也知道要积极参与建设大湾区。但参与建设的前提是有一己所长,能够有所贡献。深圳创科日臻成熟,广州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香港打算怎样发挥优势,引领广东省九市以及澳门共赢,社会远未见到答案,也不知道官员、议员走访深圳、东莞、佛山和广州之后是否就会为香港拿出发展策略。
对接内地发展,不是要令香港失去西化、国际化的特色。夏宝龙和中联办主任郑雁雄近日不约而同地指出,香港要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郑雁雄还加上了“外语照讲、洋名照叫”,就说明了香港一路走来的中西文化特色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毫无矛盾之处。我们真正的问题在于失落了发展精神,以致许多人仍然可以马照跑,舞照跳,但回到家中却不是㓥房,就是蜗居。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之下,亦没有多少人还能有力、有心创业、拼经济,遑论带领大湾区走上新台阶。
我们的经济发展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自然重回正轨,优质工作整体减少的问题已呈结构性,中产职业以至中产本身正逐渐消失。香港与区内发展中经济体的优势差距收窄,科技革命冲击中层工作。我们的经济体量已给新加坡超越,家庭的入息增幅落后,住屋开支却增幅吓人。香港这个昔日的亚洲四小龙,现在的经济繁荣已变得空洞,甚至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夏宝龙寄语香港能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世界魅力之都,谁会不想?但特区政府不用好高度自治权,全面改革施政,世界魅力之都又如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