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抢创科人才须建立良好氛围 改革事在必行
新一届政府积极想方法“抢人才”,可是最近有创科公司人员慨叹,今年员工更替率极高,即一边请人一边有人离职,大大影响业务发展。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是软实力不足所致,本港长期建立不到良好的创科氛围,牵头机构的营运亦出现问题,自然留不住人才。这方面作为领头羊的科技园责无旁贷,其涉及的“苹果大楼案”及“数据㓥房案”,大大影响外界对创科发展的印象,园方管理层要问责之余,应科院、数码港、生产力促进局等作为辅助角色之机构,也应想想各自定位,认真改革始能推动到香港创科发展真正向前迈进。
来稿作者:徐毅兴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不止一次指出,香港须加快建设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抢创科人才是当务之急,政府近数年投入过千亿元于创科发展,科技园等机构要钱有钱,要地有地,结果却未如人意。日前科技园的人才及人力资源总监坦言,创科公司人才流失严峻,近来员工获聘及离职比例竟是“1比1”,创科团队整体人数零增长,想大展拳脚也不能。
软实力有时比硬资源更重要,在创科领域尤甚。创科公司上述的处境,反映本港创科氛围仍然不够好,吸引力明显不足。笔者认为,有两个致命伤,其一是园区管理及营运方面,因这些高层次因素直接影响创科公司进驻本港及人才留低长远发展的意愿。
近年本港创科发展跑输邻近地区,不少人都将矛头指向作为“香港创科旗舰”的科技园。究其原因,是科技园作为法定机构,应有效地履行其监管责任,却由于管理层疏于监管,导致官司频频。除了有租户明目张胆地将工业邨(现称创新园)平价用地变作“数据㓥房”外,苹果大楼案也轰动一时,其余还有一些租户被揭发违反地契条款等事例。这些负面新闻很易成为外界焦点,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创科公司或人才对香港创科印象必因此大打折扣,质疑创新园是地产模式运作,又或是制度出问题,以致与创科无关的报馆可以滥用土地资源多年而不被察觉。
另外,科技园坐拥三个创新园等逾200公顷土地,当中超过10幅土地闲置,凡此种种,都反映严重浪费了本港珍贵土地资源。任何产业,要建立良好发展氛围,必先建设有效制度,笔者建议,园方要完善严谨的定期巡查制度,除了将违规的租户驱逐外,亦应以法律制裁这些滥用公共资源的租户,就如打击滥用公屋的富户一样。再者,根据《香港科技园公司条例》,科技园须按照审慎的商业原则处理其业务,而作为公营机构,科技园必须采取一齐可行的措施以确保公帑用得其所,监管必须到位,制度必须有效,故此对于没有履行好职责的园方管理层,也应解除其职务,甚至要负上法律责任 ,以向外界展示拨乱反正的决心。
资助五花八门 部门范畴重叠
至于另一个致命伤,就是分工及资源调配问题。众所周知,本港除科技园外,数码港、生产力促进局、应科院,以至直接隶属创科局的创新科技署和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也各自负责很多范畴,有些会有重叠。这些机构或部门,推出大量各式各样资助计划项目,颇为混乱,例如“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和“科技券”就十分类似,搞得企业一头雾水。“Web3基地”是数码港还是生产力促进局负责?“工业4.0”由科技园还是生产力促进局推动?“科技企业投资基金”又是哪个机构负责呢?可能很多初创公司也未必知道答案。
创科分工要清晰、资源要分配得宜,不可集中在科技园身上,这些已有不少业界人士提出过,政府真的需要认真检视,作出改革。好像今年预算案提出,就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用90亿元设立生命健康科技研究院,当局必须尽快有决定,最好先由政府部门全权负责,统筹好才再按情况清晰分工。需知道,创科早著先机,成功机会就更大。
特区政府与国家科技部最近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意味将来本港需肩负更多科研任务。为了不辜负国家对香港发展成创科中心的热切期盼,笔者认为,政府有必要与各创科机构共同设立一些原则共识,做好范畴分工,整治好科技园问题,然后齐心建立一股凝聚力,令本港拥有正面而浓厚的创科氛围,这就是创科发展急起直追的关键助跑器。
作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对城市规划、旧区重建犹感兴趣。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