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夯实基层医疗 人民政府须更重视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中国全国两会(人大、政协会议)3月4日至13日在北京顺利举行。恰逢今年是5年一次的换届,两会及出席的代表受各界注目,而许多媒体都把重点放在谁上谁下的大篇幅人事方面报道上。

不过,抗疫三年,中国也刚慢慢走出疫情。笔者关注到在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医界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访问的言论。

来稿作者:陈文坪

这位上海医生,在过去抗疫三年中,以卫生、科学、专业的态度,不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始终如一,坚持说实话,说真话。令外界对他肃然起敬。

在严格的防疫措施和以清零为最高的指导原则下,张文宏医生在公开场合说出了抗疫须走“与冠病共存”的心声。但言论一出,一些人还搞不清何谓“与冠病共存”时就大肆抨击,作人身攻击,并说张医生是“叛徒”。这是多么的严重污蔑与指控,是对张医生人格的侮辱。

然而,科学是由不得一些人所阻挡的。中国大陆最终也调整“动态清零”政策,走“与冠病共存”之路。中国大陆就是缺乏敢讲真话的科学家、医生。如果多些像张文宏这样的医生。那中国及中国人民将能更科学防疫。

张文宏:基层医护是走出疫情关键力量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张文宏也在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能走出疫情,基层医护人员承担了非常多的抗击疫情的工作,他们是走出疫情的关键力量。”

这样的话语不但掷地有声,而且还勇于冲破歌功颂德的政治正确态度。真正道出基层医护人员的付出与辛劳。是他们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理念。没有基层医护人员的努力与守护,这一理念将难以实现。

放眼后冠病疫情时代,张医生提出了“现在是国家强化基层医疗好时机”的时候,可说是点出了防疫工作、卫生工作必须强化基层医疗韧性、强化基层医疗资源、强化基层医疗保障。

基层医疗是分担、分流、分级的工作重点之一。基层医疗的有效保障是确保人民就医的保障,是分担县级或以上医院的就诊人数,是减轻县级医院的拥挤现象的有力方式。如果村镇病患个个往县级医院看诊,那县级医院必将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医疗资源将被挤压,真正需要医疗服务的病患将被延误。

基层医疗巩固好 才是为民办事实

张文宏借用两会场合提出强化基层医疗,可说是提醒新一届政府必须重视基层医疗,资源分配必须多加投入,方能把基层医疗巩固好、建基好,才是真正为民办事实的执政方针。正如新任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说,人民政府,“人民”两个字在前面。

回顾三年的抗疫,新加坡也受到多波疫情病毒的肆虐,如Delta、Omicron,单日确诊人数曾高达26000多人。新加坡采取了多方面诊治措施、多层次分流制度,把普通感染者分流到生活区里的诊疗所诊治,社区康复中心疗养,大大减轻了医院门诊的人数,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那些紧急且必须立即住院的重症病患,让医院不会因出现大量求诊者而影响正常的运作。

抗疫期间,新加坡家庭诊所、社区诊疗所(基层医疗)是整体卫健的一部分。正是这一部分的支援,它发挥了整体医疗体系的韧性,分担了到医院求诊的病患人数,从而减轻了医院医护人员的负担。正是如此,新加坡医院过去三年都如往常一样运作,让其他病患不会因防疫而延误治疗。基层医疗体系可说担当了很好的角色。

中国大陆幅员广阔,基层医疗资源与城市相比,相对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夯实基层医疗,是关系到人民就近求医的重要一环。重视基层医疗,投入更多资源在基层医疗体系,不但能减缓县级医院医疗的挤提现象,也能提高整体医疗的服务水平。

重视基层医疗服务是国家卫健体系的一环,即便日后遇到其它疾病,基层医疗也能发挥应有作用。张文宏医生的提议,是值得重视的。人民政府,须切实做好这一方面的任务。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