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国家深化改革 我们深化矛盾?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作为中共二十大的开局之年,今年的全国两会尤其备受关注。正如十年前习近平成为国家主席,李克强接任国务院总理,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改革,现在李强成为新任总理,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又一次的调整,组建国家数据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组科学技术部,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肯定将带来更多改革,没有人对于变化的发生会感到意外。

新一届政府能够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并不是必然的事情。日本的菅义伟和岸田文雄离不开自民党的老调。香港的林郑月娥被视为“撕裂2.0”,延续了梁振英时代的深层次矛盾。李家超打着“开新篇”的口号成为特首,而且也进行了一场香港政府的机构改革,把房屋局分拆了出来,将医务卫生独立成局,照道理反映出新一届政府有意在房屋、医疗等问题上大刀阔斧。然而半年下来,除了简约公屋掀起了一阵涟漪之外,社会没有看到多少变化,更遑论简约公屋可以说也只是过渡性房屋的进化版,并不是根本性的房屋改革。

安老医疗结构问题 改革才能根本解决

同样是政府换届,同样是部门改组,为什么香港的变化却毫不令人期待,改革始终出不到来?公道说话,我们的官员也不是庸懒之辈,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近日便提出了新政策,以增加公营医疗体系中的护士及牙医。只不过我们的医疗人手短缺已经累积成庞大数目,只靠杯水车薪的回流医生和护士,最多只能够缓减供不应求的恶化速度,而不可能解决问题。

医疗问题严峻,但是几届政府都倾向保守,只作有限度调整。官员知道要从增加本地培训入手,但是隔几年才增加几十个医科生学额,完全追不上持续扩大的人手短缺情况。政府认同要扭转目前公营难、私家贵的局面,但只靠派发各种医疗券,即使一再增加拨款,对于分流有需要市民到私营医疗市场的作用亦非常有限。全民医疗保险原可成为一场真正的改革,做到“钱跟病人走”,让市民负担得起私营医疗服务,但政府却只肯推动自愿医保,三年过去只得一百万人参与,结果公私营医疗体系仍然打不通,问题没有解决。

政府的保守倾向见于各个政策范畴。香港人老无所依,推行全民退保本可保障退休生活,但官员只肯派发津贴了事,不愿解决融资问题,恒常而长远地作出承担。结果很多基层市民六十有五也无法退休,开的士和小巴的不计其数,从事保安或者清洁的亦都不少。延迟退休是时代之变,但要劳动到七老八十却是香港之悲,官员之过。

上届是全国政协委员的民建联主席李慧琼,今届改跑道成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并接替谭耀宗成为全国人大常委。(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量变必须大步伐 质变最能扭格局

不论是建屋提速提效、招聘多几个海外医生、增派医疗券或是长者津贴,这些“解决办法”都只是量变而非质变。在个别问题上,量变可以促成质变。如果医护培训学额能够在十年内倍增,人手短缺的问题到时候相信不难解决。如果居屋和公屋的供应在十年内大幅增加,㓥房和楼市过热问题可能会得到处理。但显而易见,能够促成质变的量变前提是大步伐的,小修小补的政策调整只会一直在追落后,而这正正是几届政府的窘局。

相反,质变的重要之处正正在于它不是要追落后,而是要从结构问题、根本成因方面著手。就好像全民医保从根本上有著不一样、更重视社会公平的供款制度,是自愿医保再扩大二三百万人参与也未能触及的核心。收回新界农地和棕地发展,也是对土地主导权的重新掌握,性质跟土地共享、私人参建等政策截然不同。

小调整不难,大改革不易,需要善于判断、敢于改变的特首来带领。第一届特区政府曾经雄心壮志,全盘检讨了医疗制度,全民医保却也推动不了。往后几届政府只有各种小修小补的政策措施,遑论一场真正改革。当年政府的专家顾问萧庆伦曾说,董建华以后,再没有特首有改革医疗制度的意愿。卢宠茂早前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的时候,表示香港需要就医疗系统进行系统性改革,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我们不知道他所说的“改革”是否改革,更忧虑发展局局长、房屋局局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有没有追求质变、从根本改革的打算。

12月19日,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卢宠茂表示需要就医疗系统进行系统性改革。(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结构矛盾延宕 不公而且危险

司局长作为问责官员,是特首提名、中央任命的治港者,职责本身就是进行改革。中共自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停下过改革的脚步。甚至应该说,国家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原因就在于持续进行的改革。治理制度在改革,经济结构在改革。房地产又好,平台经济也好,持续发展就有新的问题持续发生,不可能有不用改革的一天。我们的特首和官员祝贺国家新一届政府上任,新一届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北京出席两会,他们又有否学习改革的片鳞半爪?

相比国家一直深化改革,香港却在深化问题,结构矛盾累积了至少廿年。《香港01》一直倡议改革,是因为我们拒绝对于问题视若无睹。医疗一天不改革,基层市民一天得不到医疗服务,手术排期动辄要等上两三年,住院的病人随时要睡在走廊,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疲于奔命。房屋一天不改革,㓥房户最多只能在过渡房屋和简约公屋之间流徒,孩子无办法在合适环境下成长。经济结构不改革,打工仔活到老也只能做到老,甚至被科技时代所淘汰,八九十岁开的士、做小贩会成为常态。不论是哪一个范畴,首当其冲的都是草根阶层。中产要是经济能力不够,同样会感受到沉重的压力。

在一场社会骚乱、一场新冠疫情之后,香港的百孔千疮表露无遗,没有人能再视若无睹。任由结构矛盾延宕,将会令弱势群体更加弱势,因而本质上是不公的,也是危险的。几届政府都偏好退而求其次,回避较大动作的结构改革,表面看来虽然有稳定的作用,长远来说其实在蕴酿不稳定因素。反修例骚乱虽有历史的偶然性,但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李家超政府上任大半年,由施政报告、财政预算案到政策局蓝图,多少反映这届政府的积极一面。但作为开局之年,目前看来仍未能开改革之局,官员还未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还有三个多月,这届政府就已经上任了一年,若果仍然展开不了改革,社会以至中央政府怎会不看在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