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一起打造更绿色未来
这几天,一件超巨型的货物经海路从珠海运到本港石鼓洲外海的人工岛,那是一份重约6千公吨的机电装置元件,是香港第一座处理都市固体废物转废为能设施的预制部份,属于全球同型别元件中最大的一个,而设施余下的机电装置元件,也会在今年之内陆续付运到港。
来稿作者:刘仲恒
香港地少人多,堆填区不敷应用是我们在中学教科书里就已经得知的问题。为了长远满足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需要,建设转废为能设施成为要在2035年达到“零废堆填”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笔者查阅过环保署的资料,现在正在建造的第一座转废为能设施叫做I·PARK1,预计在2025年投入服务时,每天可以处理3千公吨的都市固体废物。设施的做法是焚烧废物,在过程中回收废物的能源而产生电力。根据估计,I·PARK1全面运作后每年可输出大约4亿8千万度剩余电力,足够10万户家庭使用,绝对是个可观的数字。
目前,香港每天要处理约1万1千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和4千公吨建筑废物,在当下I·PARK1尚未运作的情况下,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把这些垃圾送到堆填区。对于香港这个地少人多的环境,这当然不是个理想的处理方案。使用堆填区不但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景观、滋扰居民、影响其他动物的栖息和释放出甲烷。甲烷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比二氧化碳还要严重,甲烷会比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热量,从而让全球暖化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疫后经济活动的复苏,笔者相信光靠一座I·PARK1也不会是够的,政府很可能需要开始规划建造第二座类似的设施,才能最终达到“零废堆填”的目标。在目前有充足的转废为能设施启用前,我们仍然必须依赖堆填区来处理每日巨额的都市固体废物。虽然政府计划有限度地扩建堆填区,以通过增加现有堆填区容量的做法来应付短、中期的需要,但我们作为市民,心里也必须有个“正念”,就是千万不可因为政府将有限度地扩建堆填区和建造转废为能设施,就肆无忌惮地制造垃圾。我们必须做到全民减废和循环再用,从源头减少废物,那才是正道。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香港再出发共同发起人。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